村卫生室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主要承担辖区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按政策要求,每个行政村建成一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并实行一体化管理。在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执业的村医数量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原则上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应有1名村医,村卫生室人员应具有执业(从业)资格,每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至少有一名村医执业,但随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农村村医队伍的现状与农村不断提高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已及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医疗状况改善的主要瓶颈。
1、 村医队伍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 年龄结构老化。目前一些村医基本上都是有原来的“赤脚医生”转入,年龄偏大:50、60岁以上占多数,40岁以下占少数,甚至70多岁的都还有,例如一个上虞区丰惠镇8个村卫生室的村医70岁以上3人、60岁以上4人、50岁以上2人,其中在岗执业(助理)医师只有1人,其他部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还因年龄原因退出后,由于缺少人员储备,出现村卫生室“断层”的现象。
2. 业务知识欠缺。不少村医的医疗水平只是赤脚医生的医学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老化,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低下,缺乏对当代最新医学知识的了解,信息化水平更是低下。虽然大多数村医经过培训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但取得执业(助理)医生的比例少之又少,直接制约着村医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抵御医疗风险能力的提高。
3. 整体待遇过低。医改前村医主要收入来自药费差价,医改后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后,村医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每年2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公共卫生服务参与者按实际绩效比例发放、门诊看病实行动态网络监控按每人次5元的补助,这样村医一年的收入平均在3-4万元,而村医又无法像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一样享受养老保险,按照政策规定,村医60岁退出后,仅仅享受每月300元的生活补助。
2、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 针对乡村医生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可采取定向培养方式,参照大学生村官的做法,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镇卫生院聘用编制,面向社会公开考录,作为镇卫生院驻村医生;或者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高中毕业生进行免费培养,毕业后经考试合格,发给《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按规定程序注册上岗,并结合实际制定医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扎根基层,为村医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添队伍新的活力,同时对60岁以上人员给予退休金发放形式逐步退出。
2. 加强学习培训,提升业务水平,通过短期函数学习、临床进修、参加专题讲座等多种培训方式,每年对村医进行以适宜农村的中医药和全科医学知识、技能为重点的免费轮训,在免费培训的基础上,适当给予误工、交通、食宿等补助,以提高村医参训率和培训质量。同时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用政策和制度进行激励和制约,促进村医培训。
3. 提高村医的生活补助和社会保障,在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后,保证基本工资的同时,可以按照服务人口数量或者工作量制定补助标准,保证与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基本持平。通过财政预算投入和从基本医疗收入结余中支出的方式,保证多劳多得,才能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对于现有村医的养老可以参照企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可以采取个人、乡镇卫生院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办法逐步解决。
村医是最基层的医务人员,提高其医疗水平和职业技能,不仅可以方便农民就医,减少农民频繁进城就医的成本,还可以有效加强农村的疾病预防,从而促进农村医疗条件实质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