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已成为当前热门话题,更是我们代表所关注的重要热点。当今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这几年,绍兴的发展有目共睹,许多工作和经济指标走在全省前列,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抢抓难得发展机遇,扬长避短、顺势作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目前绍兴实体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产业层次不够高端。仍以传统产业、低端制造为主,新兴产业培育、高端产业集群、新经济发展不快,产业优势不够明显。2017年绍兴规上工业增加值率为17.17%,低于全省平均值4.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6.11%,低于全省平均值6.2个百分点。二是创新能力不够强劲。中小企业创新实力不够、激情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支撑与引领的持续动能不足。2017年全市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4.15件,低于全省平均(19.64件),2016年全市的R&D经费投入强度、每百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机构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绍兴市:2.36%、22.37、5.29%;全省:2.39%、25.26、6.14%)。三是质量效益不够理想。2016年绍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8.5万元/亩,列全省第8位,与宁波的37.4万元/亩、杭州的30.9万元/亩存在较大差距。亩均增加值为88.2万元/亩,低于全省平均(101.6万元/亩),比温州、杭州分别低67.7、50万元/亩。
对此,为推进全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建议:
一、 要转变理念思路
一是确立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标定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新方位,开启了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向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三个新阶段。一句话,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变理念是关键。必须彻底摒弃以资源环境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追求规模和速度”为目标的传统发展理念,确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新理念,推动绿色、科技、人文发展。
二是改变政绩考核指挥棒。从“唯GDP论”的传统政绩观中解脱出来,不要一味追求经济增速、投资规模等数量型指标,创新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绩考核体系,突出地区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考核导向。
三是调整企业政策取向。以新的政策导向,激活企业主体作用。坚持“亩均论英雄”,全面开展企业综合排序,实施分类差别化政策,试点工业投资项目“标准地”制度,从源头严把准入关。
二、 要创新实施路径
一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坚定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围绕产业经济数字化、数字经济产业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实现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四新”为代表的“三大”变革。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联动推进“数字化+”“互联网+”“智能化+”“标准化+”,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制造和“企业上云”行动,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率先在全省扶持创建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区和标杆企业,力争使绍兴信息化发展指数和“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全省领先。
二是着力培育新型产业集群。坚定不移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坚决淘汰高耗能和污染企业,全面推进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为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供绍兴方案。优先发展新兴产业,聚焦四大(高端装备、现代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重点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加大投入,集聚创新要素,跟踪科技前沿,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努力打造1-2个(高端装备、现代医药)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围绕生命健康、柔性电子、量子通信、数字创意、增材制造等前沿产业,实施精准招商,力争在绍兴有所突破。
三是创新构建现代企业梯队。企业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要深化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省级试点建设,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支持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通过产业链并购、跨国并购等加快做强做大,提高行业集中度和话语权,培育一批标杆型、引领型跨国企业集团。深化隐形冠军、创新成长型和“小升规”企业培育制度。加快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推进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和小微企业园规划建设,在土地指标上给予单独倾斜。加快扶持一批军民融合示范企业和项目。
三、 要优化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虑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动能转换、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开放竞争等要素,尽快研究制定一套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指标体系、统计制度和考核机制,同时建立经济运行质量的定期监测分析和督查制度。
二是大力引育人才。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全面推进“人才+”行动,不断优化人才创业和生活环境。加大招引、留住人才的政策激励,重点解决人才就医、子女就学、创新平台建设等更高层次需求。开辟高端人才省级医院就医绿色通道。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加大对越籍大学生回归创业发展支持,加强对技能型、工匠型人才的培育,建立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互通机制。加快“三区”融合、“双创空间”建设,提升绍兴大城市吸纳人才的集聚能级,为他们留绍创新创业提供更大平台。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信息共享、流程再造、职能转化,力争企业办事“零跑腿”。坚决落实各级企业减负政策,完善绍兴市企业减负政策(现有减负政策截止2017年底已到期)。整合梳理现有涉企政策,研究制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允许各县(市、区)出台一些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个性化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资金兑现速度。不断健全金融风险预警处置机制,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发挥市本级及各县(市、区)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作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关爱企业家身心健康,关心倾听企业家心声,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争创全省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