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议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我比较关注二个问题,第一是企业家培养,第二是农村带头人的培养。报告中仅提一句2018年“培训优秀企业家100名”和“全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1.5万人”。我认为优秀企业家的培训不如新一代企业经营者的培养更重要,村级带头人的培养远比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更迫切。
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波澜壮阔,变化翻天覆地。但这四十年历程的起始参与者们,均日渐老去,尤其是第一代企业经营者和农村基层管理者(应称为村两委主职干部),出现了严重的“断代”现象,使得企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面临致命的“领军人才”“断代”瓶颈。2018年诸暨市经济工作会议表彰的十二位2017年度“诸暨市经济发展功臣”中年龄超过60岁的至少六位,奔6的也至少四位。表彰的十佳村书记和十佳村主任,平均年龄至少在50岁以上。仅从这个名单上看,企业家队伍和农村两委主职干部的老化已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经济发展需要企业领军者,乡村振兴需要带头人,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本人有粗浅的想法。
一、关于企业领军者的培养。
老一代企业经营者的人生经历伴随着其企业的发展历程,已成为历史记忆,固化于过去,“四千”精神也只能成为歌颂老去的一代艰苦创业的总结。而取而代之的是当下已成为新生代创业经营者及所谓的“企二代”。这个群体成长过程生活无忧,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无原始作坊劳累之体验,更未曾受过农桑之苦;他们见识广阔,思潮现代,创新力强,但艰苦创业,拼博进取精神相对淡薄,也许正是这些原因,上述十二位功臣中的绝大多数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老功臣,新一代企业经营领军人物出类拔粹者廖若星辰。
怎么办?我认为政府应有文章可做,重视和加快新一代企业经营者和“企二代”的培养引导,具体是否可由这三方面切入。
一是加强政治引领。要组织这个群体加强学习,进入主流,提升境界,执着事业,以奋斗为荣,以成功为目的,拥有家国情怀,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为国家、为社会、为自己做点事,成为一支政治上正确,有责任担当,懂经营管理,有文化内涵的新时代企业家队伍。
二是搭建平台。党委政府可以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尊重年轻人的特质,有效搭建能让新一代企业经营者乐于参加的组织平台,在这些平台和组织内,使之参与、分享、交流、学习、展示,开阔视野,得到锻炼,共同提高。
据了解,诸暨市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就是个非常好的组织。这个组织从2016年7月成立,起初的55人到如今已发展到91人,目前申请加入者仍不少。成员中有“企二代”,也有新生代,这些人50%有海归背景,他们以组织学习讲座、外出参观、“沙龙”交流、文化联谊、慈善公益等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很好地团结了一大批年轻的企业经营者,在“父辈视线外”充分绽放自己,切入新时代,成为这个群体非常热衷的一个平台。
三是提供服务。党委和政府可以利用官方优势,联络高校和科研院所,构筑互联“桥梁”,建立协作关系,让新生代企业经营者跳出自身的“一亩三分地”,既可以分期分批培训,也可获得科研成果引入转化的机会。政府还可以在政策、法律、金融等更多领域为新生代企业经营者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内外因联动,让新生代企业经营者早日走上舞台中央。
二、关于农村基层带头人的培训
毋庸讳意,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今非昔比。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新农村,生态得以改善,外观环境美化提升,但现在的农村已经是人老去,屋空置,鸟语犬吠少人声,一腔乡愁无出处,应该是大部分村落的真实情景。乡村振兴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这个振兴关键在人,我认为重中之重是农村基层组织急需高素质的带头人。习总书记提出:让愿意留在农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奋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我理解习总书记是看到了现在农村更需要的是政治可靠,有知识、有文化、懂农村治理、爱乡、爱民的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农村的两委班子还是依靠宗亲势力来投票当选,则政府再多的新农村建设投入也是振兴无望;如果未来两委班子仍是土生土长的老农民为主,则村庄将活力不再。我曾经在当地电视中看到镇乡组织党员学习开会的画面,台下在座的党员大都是白发花甲之人。事实也证明,建设得好,治理得好,发展得好的村,肯定有年富力强,能力出众的带头人。马卫光书记在北京两会上也曾提到农村带头人的队伍建设,所以我希望党委政府要一并把村级高素质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分类培养,三箭齐发,多层次覆盖,使农村有人、有才。是否可以在绍兴文理学院设立农村管理专业,面向乡村定向招生,学习村级的党政管理、农技农科、乡村建设规划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系统学习后回原籍锻炼任职,给予一定编制,纳入政府福利保障体系,十年、二十年后进入公务员序列。这样农村带头人的“断代”问题也许可以逐步解决。想当年绍兴市农校的许多毕业生,成为八、九十年代乡镇管理、农科农技一线的专家,为当时“三农”的生力军,创下许多辉煌。
当下,乡村振兴最不该缺少的应是受过系统学习,有“三农”情结,有“三农”专业知识的年轻人才,让这些人上山下乡,成为农村带头人,这点政府有能力来培训,也可以出政策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