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球已有超过5000万名失智症患者数据显示,我国有1000多万家庭里有这样的病患,平均每年有30万新发病例。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是失智症最主要的代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超过500万,居全球首位。是一种老龄化的病,年龄越大患病的几率越大,80岁以上的群体里,每4人中就有1人患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该病发病后不可逆,病程一般为5-10年。它的发病对象是跟文化无关,跟职业无关,跟贫富无关。有专家表示,未来每个家庭中都会有1名失智老人,失智老人、失智家庭,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失智家庭,作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但首先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来自绍兴第七医院的数据,仅2018年,该院的阿尔茨海默病门诊首诊人数2028人,住院人数为140人。其中申请特殊病种门诊对象仅为22人。这些对象,主要来自越城区、柯桥区和上虞区。而实际患病人数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柯桥区老龄办今年发放的第一代黄手环共5千余份,其中失智家庭仅领取1千余份。越城区目前没有发放黄手环。
按照现行政策,全市被评定为精神三级残疾的失智老人(一般市七院对失智老人的评残等级为三级),民政部门仅对依靠父母和兄弟姐妹供养的失智残疾人可按单人户列为低保,享受低保金810元。但对夫妻一方为失智老人的,不能按单人户列为低保。同时还可享受生活补助243元/月,护理补助250元/月。(其中精神一级残疾可享受护理补助500元/月。)但是,实际评残者寥寥,能够享受低保补助的则更少。原因有二,一是对政策的不知情。二低保政策没有将失智老人纳入低保范畴。三是家人不好意思说出去。
目前我市智失能老人的养老模式基本还是家庭为主,除非生病住院或是三无人员可以住在养老院(敬老院),公办的市区县级社会福利院和镇街养老院都不收失智老人。民办的养老机构也没有相关的服务。而失智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专业照料,现实是病人和家属往往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如今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足以使一个大家庭陷入灾难。子女还在上班,老人患病却需要全天候陪护,工作、家庭难以协调,独生子女更是分身乏术。大部分家庭还是靠老伴在照顾,但是后果是照顾者要么也得此病,要么比生病的更早去世。因为在家照顾的老人,社交基本是没有的。很多时候需要24小时“在岗”,不要说老人,就是青年人的的健康也会受影响。失智家庭不仅带来身心的痛苦,同时还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虽然阿尔茨海默病已被列入特殊病种门诊,但是住院及自费药费数额仍然很大。因为这个病会同时伴随着其他的老年病。他不是单纯性的一个失智。还有其他的,帕金森、身体的半身不遂、中风等等,很多病是混杂在一起。如果是完全失去智力的,这种老人护理起来更加困难,因为随时可以跌倒,随时可以出现任何问题。如必须请保姆,保姆费每月基本在五千以上,一般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付保姆费都不够,更没提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经济压力也特别大。
建议:
1.在绍兴第七医院成立失智症诊疗中心,各区市县各成立失智症诊疗分中心。中心统一信息采集,全面掌握全市的失智症的防治工作。让患者得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同时强化失智症诊断后的支援服务,为患者及照顾者提供咨询、教育、训练及支援等服务。
2.市区县社会福利中心及公办镇街养老院开设失智失护养老床位,有条件的可以设置独幢大楼。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3.加大力度培养失智专业护理人员。除了在中职、高职学校开设失智专业护理班以外,也要通过成校加大免费培训。培训两种对象,一是职业专业培训,二是失智家庭的专业护理培训,以应对庞大的社会需求。
4.将中、重度失智症患者单独评残,享受每月的生活补贴,同时,按中、重度发放不同标准的护理补贴。
5.将脑部CT列入退休老人常规体检项目,检查对象为参加企业职工医保或城乡居民医保的60周岁以上老人,以期达到早发现,早治疗,延缓病情发展。
6.市区县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可以开展对失智家庭的专项慈善救助工作。
7.充分利用全市智慧养老平台,对失智老人发放有定位器的黄手环。
8.加大对认知症的科普知识普及活动,杜绝歧视与嘲笑,去除负面标签。
关注失智老人,关注失智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失智家庭,给他们更多实质性的支持,包括医疗、护理的支持,经济支持,还有社交的支持,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方式为失能失智老人建立起一个保障制度,这些,绍兴总体上看还未真正起步,我知道,这些建议并非可以一蹴而就,但我真心希望够引起政府的关注,积极应对绍兴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让众多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看到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