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通过地方立法的方法,对绍兴以往在古城保护利用中的经验和做法予以提升和固化,这对于破解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间的矛盾,念好“两业经”、唱好“双城计”、打造“活力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古城保护利用总体设计方案、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方案和历史街区修缮土整方案等《条例》实施的一系列细化、落地工作都在积极有序地推进之中。
历史街区的建设与改造、名人故里的保护与开发是古城保护利用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绍兴通过鲁迅故里、书圣故里、昌桥直街以及正在积极推进建设的阳明故里等多个景观建设,古城保护和利用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特别是鲁迅故里,走出了一条从名人故居到名人故里,从文物景点到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之路,成为了绍兴城市的一张金名片。据有关部门统计,绍兴市区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左右,其中鲁迅故里就有近300万人次左右,在绍兴古城旅游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绍兴历来重视鲁迅精神、鲁迅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获得了很多成果,譬如近几年的推出“大师对话”活动,已经成了一项国际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但是,绍兴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做足、做深鲁迅文化这篇文章,还大有潜力,更应当大有作为。因为,鲁迅是绍兴的名片,也是中国的名片,更是绍兴能够与世界对话的一张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鲁迅,他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四次引用鲁迅的话;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列举的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史上25位“伟大思想家”中就有鲁迅;在去年底的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又一次引用鲁迅的话,足见习近平总书记对鲁迅的推崇。绍兴城市要国际化、要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鲁迅文化的价值和地位是无可替代的。随着时代发展,鲁迅文化一定会影响更大,这是绍兴最宝贵的文化软实力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绍兴应当成为鲁迅文化的精神高地和圣地城市,这也是绍兴古城保护利用的题中之义。为此,我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优化鲁迅故里功能。
鲁迅故里是鲁迅文化最主要的承载地,是古城保护和利用的核心区块。要根据古城保护利用的整体设计方案,按照文商贸融合一体化的理念,结合解放路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重新审视200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的《鲁迅故里保护规划》。要积极研究鲁迅故里向北拓展至人民路以及新建路段、东西咸欢河沿的文商旅业态布局和提升改造,科学规划人流和交通流向。新建路段进行重新提升改造,以丰富和提升鲁迅故里文化旅游业态。如发展民宿,让游客留下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吸引文化创意人员、文化创意企业入驻鲁迅故里;引进深受年轻人欢迎、时尚的夜生活休闲娱乐项目,营造吸引游客留下来的氛围。
从长远发展考虑,要将鲁迅故里提升发展成为鲁迅文化小镇,成为中国第一文化小镇。绍兴老市区内人文景点较多,但存在小而散现象,而以“鲁迅文化小镇”整合周边景点,点线连片,实现城内景区化,是值得研究和施行的课题。
二、进一步做好鲁迅故里的文化植入工作。
要把鲁迅故里打造成绍兴精神文化的高地。要进一步优化业态,拓宽思路,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引进什么,如开设24小时的书吧、鲁迅故里邮局、特色书店等、重启鲁迅图书馆馆名、争取成为鲁迅文学奖的永久性颁奖地等,强化文化植入激活业态。将鲁迅作品制作成为影视、动漫,开发出可看、可感受的文化产品,在宣传鲁迅精神的同时,发展文化产业。
三、进一步将策划鲁迅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品牌。
要将“大师对话”等成功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向大众旅游延伸。鉴于“鲁迅足迹城市”大多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建议发起建立鲁迅足迹城市文商旅合作机制,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要优化提升跟着课本游绍兴这个旅游品牌,并拉长旅游线路,如开发皇甫庄、安桥头等与少年鲁迅相关的农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