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代表工作>议案建议
  • 关于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建议
  • 发布日期:2019-03-15
  • 浏览次数:
  • 近年来,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3000多例学生感染艾滋病,主要是经过同性性传播途径感染,青年学生占比从2008年的 5.8%上升到2017年的18.9%。2017年,我国高校有3077例学生感染,81.8%为同性性传播,安全套使用率不足40%。

    省疾控中心对全省学生人群调查发现,学生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程度高低不一,最高的地区达95.6%,最低的仅为64.5%。感染危险意识较低,在调查的9107名学生中,有97.9%的人觉得自己不可能感染艾滋病,有性行为人群中也有95.0%的人认为自己不可能感染艾滋病。接受检测服务人数较少,有性行为的学生中仅有5.2%的人接受过艾滋病抗体的检测。

    一、各级文件有要求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省、市都高度重视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先后下发了《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40号)、《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工作的通知》(浙教体〔2015〕12号)、《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浙疾办〔2015〕38号)、《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专业机构与高校艾滋病防治协作机制的通知》(浙卫办〔2017〕5号)、《绍兴市教育局  绍兴市卫生计生委关于下发绍兴市学校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绍市教〔2015〕96号)等文件,明确了学校艾滋病防治的工作目标、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的职责和任务。各级都要求加强青少年艾滋病防控工作。

    二、现实情况有需要

    (一)我市艾滋病感染者中学生数逐年增加

    绍兴市于2003年发现首例青少年HIV病例以来,至2017年底,报告青少年HIV/AIDS 330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18.0%;截至到2017年底,报告34例学生病例,其中经同性性接触感染占88.2%;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病例,最小年龄仅15岁,为初三学生。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报告学生艾滋病感染者/病人45例,其中今年新报告学生感染者/病人9例(7例来自在绍各大高校,1例来自普通高中,1例来自职高),去年同期报告学生为艾滋病感染者/病人2例,为去年的4.5倍。9例学生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均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以上仅为发现数,根据今年被感染的高中生口述,还有未被发现的学生感染者。

    (二)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的防控意识不强

    据麦可思研究院日前公布的“2018年在校大学生性知识教育调查”,55%的受访学生表示“不会刻意关注”艾滋病防治知识,超九成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性教育。由此可见,学校艾滋病性病防控工作亟待加强。

    2018年我市851名大学生艾滋病监测结果:有过性行为的64例,占7.5%。 第一次性行为是年龄最小为14岁,第一次性行为时的对象以恋爱的女/男朋友为主,占95.3%,第一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65.6%。 最近一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为:从未使用6.9%,有时使用37.9%,每次使用55.2%。 最近一年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的10名,其中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8名。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感染艾滋病性病的风险。

    三、学校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我市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卫生与教育部门建立了会商机制,每年开展一次疫情通报,召开一次高校艾滋病防控协商会议,建立了青年学生艾滋病哨点和快检点,组织开展了市直初中及以上学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与文理学院、越秀外国语学院等在绍高校联合开展了系列“红丝带”进校园主题宣传活动。

    但目前的防控力度仍不能满足学生艾滋病疫情防控需求,疫情尚未定期通报到每所学校,学校领导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学校的宣传教育形式单一,时间不足,竞赛、讲座、宣教等都只是部分学生参与;卫生部门在初中及以上学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和知识讲座,但参与人数不多。总的来讲,实际宣教效果有待提高,宣教面不够广,没有做到全覆盖,大学生性病防控能力,初高中生防控知识的知晓率都亟需提高。

    为此,建议:

    一、建立疫情定期通报制度。疫情出现新情况,说明目前防控力度仍不能满足学生艾滋病疫情防控需求。要将疫情定期通报到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教体局分管领导和每所学校校长,至少每学期1次,让相关领导知情,进一步加强防控工作。特别是通过通报到校,直接增强校长的防控意识,从而在安排学校总体教育活动时,能主动把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防止活动被忽略、走过场,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二、要增加防控宣教设施。在卫生计生部门的指导下,探索宣传布置和防控设施设备。

    1.要在初高中以上学校设有宣传教育栏。

    2.在高中以上学校设置安全套自动售卖机,特别要增加在大学校园公共场合避孕套的自助售卖机数量,杜绝不安全性行为。针对有男性同性性行为的学生要及时开展行为干预工作,通过减低危害和同伴教育,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3.探索建立青年学生艾滋病监测哨点,扩大学生艾滋病监测;探索设立校内自愿咨询检测点或开展自助检测服务,设置检测试剂自动售卖机,推动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并在每台机器附近,醒目张贴宣传知识,提醒购买者注意防控。

    4.建议在区级以上教体局网站,学校网站设置健康促进专栏,便于学生与家长学习健康促进相关知识。

    三、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文件精神,切实履行职责。

    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落实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主动与卫生部门开展经常性联络,组建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师资队伍,组织开展适合学生实际的艾滋病防治教育活动。

    2.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确保落实初中每学年6课时、高中每学年4课时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时间,高等学校每学年不少于1课时的专题讲座时间。建议将这几个课时安排于初一、高一和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中,把健康促进课作为“入学第一课”。

    3.结合每年“12.1世界艾滋病日”,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展板宣传、播放防艾电影、微信微博平台等多种形式宣传活动,营造学校防艾宣传氛围,提高学生防治知识水平以及防范意识和技能。

    4.组织专家定期对学校艾滋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将其纳入对学校的年度考核内容。

    5.建立学校艾滋病防治宣传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

    6.开发大学生防艾等健康促进幕课,并让每位大一学生选修学分,进行闭卷测试,实现防艾滋病的知识水平与防控技能100%知晓率。

    7.初高中学生家长会时,要给家长上一堂青少年健康教育课,让家庭增加意识,家长重视健康教育。特别要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中的不健康的交友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