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代表工作>议案建议
  • 关于严格控制各项工作“进校园” 为绍兴地区校园减负的建议
  • 发布日期:2019-03-26
  • 浏览次数:
  • 传统文化进校园、救护知识进校园、税法进校园、禁毒进校园、防治艾滋进校园……从2000年到2016年,教育部统计各相关部门印发文件或明确要求加强的专题教育有100多项。客观而言,有些工作进校园“从娃娃抓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若各个部门都拿着文件、扛着大旗,以“积极响应上级要求”为名,通过各种渠道,把自己的一摊工作挤进课表,甚至对学校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校园的负担必然日益繁重,孩子们疲于应付,势必影响学业,甚至带来其他不良后果,对绍兴打造教育品牌也将产生一定影响。各项工作“进校园”弊大于利,存在以下问题:

    1、无限制“进校园”造成学校和学生疲于应付,“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2、课外负担无形增加,给学校、学生和家长增加不必要的“作业”。比如台账资料的准备、活动开展的照片留影、问卷调查的完成等,很大程度上由家长在做,“进学校”成了“进家庭”,而很多工作是大面积铺开,和家长所在单位的有重复,造成重复劳动,无效劳动。

    3、“进校园”让孩子成了道具,耽误正常学习时间,影响学业。

    4、对“各项工作”而言,把“进校园”做为一种形式,而没有见成效。为更好地打造绍兴的教育品牌,做到让学校和学生真正“减负”,建议:

    1、绍兴市出台规定,明确主管部门。对相关工作“进校园”的数量和内容进行审批。每年年初排定“进校园”总量,防止“无限制”现象出现。将此项“减负”纳入教育部门年终考核。

    2、尊重教育规律,杜绝形式主义。要允许学校有不同的做法,少下刚性指标,不搞一刀切。

    3、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政府是管理者,学校是办学者,学校办学效果应由社会来评价。

    4、确立正确的工作评价体系。从源头上控制好各项工作的考核,减少纳入“进校园”的比例。

    5、宣传普及可以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操作,充分运用媒体力量进行策划、引导,尽量避免强制性摊派和重复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