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市肉食品市场安全监管,推进屠宰产业资源整合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4-20 浏览次数: 字号:[ ]

肉食品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肉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安全丰富的肉食品供应是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美满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肉食品的安全和保障,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各种监管措施的加强,各种风险的预警严防,使得我国在食品安全的保障上日益进步。

我市一直致力稳步提高肉食品安全水平,政府采取切实措施,促使肉食品安全地进入到老百姓的菜篮子。如严厉打击非法私屠,使“集中检疫、定点屠宰”从生猪产品扩大到牛羊及家禽,做到以“放心肉”供应市场,也促进了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但由于食品安全监管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动物疫情又时有发生,防范肉食品安全风险的形势仍然严峻,当前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

1.执行了十多年的非市区肉食品进入我市销售的备案登记制度削弱,导致食品安全风险骤增。外地的肉食品未通过集中批发、统一检测,大量的注水肉、注膏肉、白板肉逃避了监管直接流入绍兴市场。特别是2018年下半年由于非洲猪瘟疫情蔓延,跨省活猪调运禁止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在我市各类市场上,外地生猪产品的几乎占了销量的70%以上。去年11月8日省农业农村厅等五部门已联合发文,实行省外生猪产品定点调运,却未见我市明确的安排部署。随着春节的来临,居民对肉食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如果对肉食品监管稍有放任,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2.产能整合步履艰难,定点屠宰的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阻力重重。2016年4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屠宰产业“三区融合,资源整合”,优化“三区”现有屠宰产业的空间布局,要求市区畜禽定点屠宰企业异地新建。为此,原建在市区并承担市区及周边乡镇100余万人口肉食品屠宰供应的绍兴天天肉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场按要求搬迁至袍江,屠宰场按商务部5A级屠宰企业标准和“三区融合”方向设计建设,成为全省领先的肉食品企业标杆,并于2017年7月投入使用。但新场所启用后,其屠宰量只有产能的15%,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还不及搬迁前屠宰量的三分之一。这种现象,从直观看是种种原因造成了屠宰企业的巨额亏损,实际反映的是定点屠宰工作不但没有做到与时共进,反而是止步不前乃至倒退。我市“三区”内多家小型屠宰场的长期不合理的存在,不仅使定点屠宰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目标的实现可望而不可及,还导致屠宰管理更为复杂,监管目标和力量更为分散,而环境保护更是继续面临挑战。

为此建议:

1.启动肉食品的流通风险评估,保障市场肉食品供应安全。建议参照杭州市区及周边地市肉食品交易管理办法,明确进入绍兴市场的肉食品企业,必须进行市外肉食品供应风险评估,通过我市肉类市场复检,加盖食品安全检测章,确保安全的肉食品进入市场销售。

2.推进屠宰产业资源整合,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继续以“优化布局、减控总量、提升品质、建设品牌、保护环境”为出发点,对“三区”内屠宰场(点)予以撤并整合。对尚存的小型屠宰场要依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相关法规进行一次整顿清理。所有屠宰企业都应严格执行统一的排放排污标准,对食品安全隐患较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屠宰场(点),要下决心予以关停。对按高标准兴建的标杆企业,要积极扶持其发展,帮助使其走出困境,真正发挥投资效益和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作用。

3.对肉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是政府和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前动物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市场监管责任更重。为此,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只能加强而不能放弃,否则会出大事。不仅要有执法队伍,更要有执法的保障和执法的效率。农业局和市场监管局等监管部门要加强协作,开展联合执法,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提高执法监管效率。确保监管责任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