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校外培训监管,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4-20 浏览次数: 字号:[ ]

中小学校外培训的监管问题,目前已成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也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11月,由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应急管理部三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文件要求相关部门对非法社会培训机构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各类校外培训平稳健康、安全有序发展。

虽然市区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市人大常委会和区级人大也连续两年开展监督工作,教体等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小学校外培训问题由来已久且涉及面很广,监管工作很难一步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具体而言,我市中小学校外培训监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日常监管缺,彻底治理难

对照《意见》,我市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审批,严格准入。审批新设立中小学生培训学校,重视办学资质,具备基本条件外,校长须中层干部任职5年以上的高级职称教师,且年龄不超过65周岁。如柯桥区有办学许可资质的培训机构共188家,153家为非营利性培训机构,由区民政局登记;35家为营利性培训机构,由区工商部门登记。现有无办学许可资质的培训机构171家,其中经由区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120家,占总数的70%;无照经营51家,占总数的30%。

但培训机构的审批监管涉及9个部门,业务管理与行政执法相互分离。部门多头管理造成了监管主体责任不明,沟通协调难度增加,很难形成合力。校外培训工作看似大家都在管,实际监管不到位,日常监管基本缺失。

从我全市近年整治效果看,非法违规培训“不举报不查,不检查不关”,联合执法的专项整治一结束,关停的培训机构立马重出江湖。尤其是大量未经登记的非法培训,日常监管更是大问题。在我们最近的调查中,有许多家长反映校外培训的监管不够,需要加强。

最新《通知》强调,2018年底前清除无证无照校外培训机构。全市面上对校外培训机构整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以柯桥区为例,153家要转营利,120家须申请办学许可证,而2016年11月以来审批的非营利性培训机构,不能转成营利性质。整改进入攻坚期,彻底治理非法违规机构的难度大。

2.校外培训的质量监管缺,

现有社会上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办学过程中涉及的师资队伍、培训课目、收费标准以及线上培训同步管理等内容都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即使具有办学许可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也尚未形成有针对性、可操作的、科学的培训质量评价管理体系。校外培训质量的好坏基本处于“广告宣传,家长互传”状态。

特别是对于学科类培训,在我市校内教学质量较高的大背景下,很难科学分析评判教学质量。对800余名家长问卷中反映的“教师不稳定、更换快”、“责任心不强”等师资条件问题,和培训是否存在“提前上课、超纲培训”等内容和质量的过程管理,再加线上培训同步管理,以上关于教学质量的日常监管,目前全市尚属空白。

3.市场需求大,家长满意难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但亲自陪伴教育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六成家长希望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四成家长希望给孩子的学科提优补差,其中有超过半数的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校外培训。“成绩好的培训更多,不想输在起跑钱,没钱也得撑”,部分家长出于焦虑、不理性,盲目报班,造成家庭经济负担重,孩子课外负担重。调查中,仅11.3%的家长说培训效果很好。

不谈二孩政策带来学生数增长,仅目前剩下的44.2%家长想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或只1个培训班的35.6%的家长要求增加班次,培训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柯桥区在2018年底的两月新增14家培训机构,亦可见市场需求很大。良莠不齐的培训,特别是文化类提前补课、超纲教学,增加了孩子课外负担;培训费用一般每年在1-5万,最贵的一期培训要达上万元甚至2万,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

校外培训中出现的上述现象,很难使家长满意。

目前,从上到下,加强对中小学校外培训监管的氛围越来越浓了。我们应借这股东风,在现有基础上,更加积极有为,破解监管难题,努力把我市中小学校外培训监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此,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一)明确主体责任,落实长效监管。要落实政府已建立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教体、市场监管、公安、应急管理等部门,巩固前期整治成果,加大日常执法力度,防止反弹。要根据“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健全日常监管责任体系。要制订详细工作方案,定监管主体责任,定监管内容,定管理人员,并实行定期反馈管理情况。要细化分工,以清单认领方式压实责任,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真正形成监管合力。

(二)完善质量评估,加强有效监管。一是要公开信息。除公开证照外,要规范公开培训师资条件和培训收费项目及标准等内容,接受有关部门与家长的监督。二是要规范收费合理收费。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回应60.8%家长认为“收费过高”问题。教体局要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探索通过建立学杂费专用账户、严控账户最低余额和大额资金流动等措施加强资金监管。三是质量监管要像公办学校一样重视校外培训质量管理,细化培训安排,备案学科类培训的内容、班次、班名、师资、上课进度等,并定期检查,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行为。四是建议探索成立校外培训质量审核专家团,定期对校外培训质量综合分析研判评价,动态调整黑白名单,并纳入全国管理平台。通过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培训质量,构建有效监管体系。

(三)建立品牌导向,引领健康发展。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需求大、发展潜力大,从最近两月即新增14家培训机构中可见一斑。一是建议政府要趁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之势,引入全国品牌培训机构,优秀培训人才,引导优质培训机构注重品牌建设、发展内涵、提升品质,成为行业“龙头”;二是要鼓励发展体艺类金牌培训,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注重孩子素质教育。三是充分发挥校内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社区公益教育品牌。采用民办公益模式,打造绍兴样板;可以参照青少年宫模式,以自愿原则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减少教师有偿家教和营利性培训机构任教,淘汰不规范小作坊,解决民政登记中不能转为营利性培训机构审批难题,倒逼“低、小、散”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升级。

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健康育人理念,使家庭回归品行教育,学校潜心教书育人,校外适当拓展素质。共同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孩子健康成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