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对养老行业监督,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4-20 浏览次数: 字号:[ ]

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400万,而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绍兴也不例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当前机构养老已然成为社会化养老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普遍存在不足,问题如下:

一、理念不到位 有些养老机构,虽然有漂亮的建筑,但开业后入住的老人寥寥无几,是因为服务未及时跟上。感受不到服务,缺乏温馨的感觉。老人们自然不愿入住。有些养老机构,出于所谓管理上的需要,对入住老人提出许多“限制”,要求入住老人在生活上、作息上等方面高度的一律化,挤去了老年人在生活自由上的许多空间,让老年人很不习惯。

二、管理不到位 有些养老机构对如何建立规范的、有指导性的制度不了解,院内管理服务制度不健全,缺少预防和处置老年人跌倒、坠床、噎食、走失等意外事件的基本应急方案;有些养老机构制定的管理服务制度文不对题,无法落实;还有些养老机构考核制度没有细则,操作性不强,考核内容不完善,查出的问题无具体整改措施。由于制度的缺失,造成了服务长时期在低水平运行。有些养老机构虽有齐全的规章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落地。执行能力较差。有些养老机构设施简陋,领导层不思进取,员工队伍松散,形成了机构运行水平长时间处于落后状态。运行水平落后。这些机构首先在认识上存在落后观念,认为入住老人只要吃饱穿暖就行,康复服务、娱乐服务、心理服务等都不需要;其次在服务上想法错误,认为只要不打骂、虐待老人,工作标准、服务规范都是多余;再次,在工作上有错误思想,认为行业管理检查都是没必要的,很多都在搞形式主义,政府只有多给点资助,才是最实惠的。

三;队伍不到位 缺乏专业知识和人性服务。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经过短期的培训就立刻上岗。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不强,缺乏职业精神和自觉的人性关怀,很难对他们的职业素质与人性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缺乏复合人才。养老服务新的业态不断出现,传统的服务形式被接连打破。新的养老模式亟须一批既熟悉养老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来助力新型养老机构发展,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现代养老服务。但在社会转型与养老服务大发展的初期,类似复合型的人才还不太多。

针对以上养老机构在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故向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提高服务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继续贯彻好已出台的各类养老服务文件,切实指导各养老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化解工作中的困难,夯实机构提升服务质量的基础。同时,要针对在提高服务质量中出现的新问题,采取各种方法和有力措施帮助解决。其次,各养老机构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通过严格的管理,在各级政府的帮助指导下,健全制度、依规运营,培训人员、提高素质,规范服务、形成机制,不断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让老年人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养老机构内,安享幸福晚年。再次,作为养老服务业的主管部门,将检查与指导相结合,帮助养老机构制订“一院一策”的整改方案,在检查、整改、提高的基础上,促进机构的服务质量有一个新的提升。

二、要形成保持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的监督机制 要制定养老服务质量工作监督制度,将加强质量监督工作列入各项工作环节在开展各项服务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养老服务质量形成自我运行、自我监管的循环机制。还可以通过公开告示的办法,邀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热心养老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养老服务质量社会监督队伍,随时对养老服务质量情况进行“飞行检查”,对服务质量予以督查,确保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关心关爱老年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谢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