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丨大山里的他,走出了一条民族共富的“样板路”
发布日期:2023-07-05 浏览次数: 字号:[ ]

婆坑村是绍兴市内少有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共有苗族、土家族、白族等12个少数民族。30多年来,在新昌县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的带领下,外婆坑村经历了沧桑巨变,从人均年收入仅96元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共同富裕的乡村样板,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在守正创新中走好人大履职路,多举措、多渠道推动多民族互嵌式发展。

90年代以前,外婆坑村出村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相当难走的“打石路”,一条是需要翻山越岭,来回步行8小时的“五岗路”,交通困难极大限制了外婆坑的发展。林金仁成为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修路。为了筹集资金,他一年跑了86趟县城寻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跑破了三双解放鞋,想方设法筹集了200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随后,他带领全村男女老少,起早贪黑赶工,克服种种困难,加班加点劈山架桥修路。恰逢时任省长沈祖伦翻山越岭20多公里到外婆坑村调研,留下了广为人知的“省长沈祖伦九上外婆坑”的扶贫佳话。终于,在1992年,外婆坑这条总长1.4公里、大小桥梁8座、耗资600万元的公路全线竣工。

林金仁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了解民意。他开设“老林讲堂”,将其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的固定活动点,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人物事迹等,自2015年“讲堂”开设以来,已开展宣讲1185场次,不断增进了各族群众的感情。他还定期召开座谈会,常常和村民们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大家的心声,并组织成立“村嫂帮帮团”,参与协调矛盾纠纷,实现民族“和合一家亲”。他在县、镇人代会上建言献策,如外婆坑村内停车场不足以满足游客停车需求,进村路旁都停满私家车,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他积极上门与村民探讨解决方案,提出代表建议并被采纳实施,游客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林金仁觉得外婆坑村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前景非常广阔。他致力于打造“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品牌,组织修缮保护好古民居,兴建完善旅游集散中心等配套设施,开设民族文化展示室,陈列展示民族服饰、生产工具、手工艺品等,在展览中传承和保护民族民俗文化。此外,他还召集各族群众组建外婆坑村民族表演队,不定期地开展排练演出,在传统节日开展“欢庆新春”歌舞晚会、“泼水节”戏水活动、“火把节”篝火舞会等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还邀请省内外摄影家、作家、画家入村采风,以“走进外婆坑”图片展、民族风情摄影大赛等方式,对外宣传外婆坑村民族特色,积极构建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认同关系。

当林金仁面临如何发展外婆坑村产业难题时,山雪岗高峰和悠久的产茶历史给了他灵感。1992年,林金仁从外地引进10万株名优茶,免费送给村民种植,并请新昌县农业局的茶叶技术专家到村里举办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炒制技术等培训班,带头学习种植、炒制,带出了一批名茶炒制高手。2003年5月份,村里成立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这是新昌县首家有机茶合作社。2005年,外婆坑村投资50万元,新建名茶炒制规范化示范点,面积达566平方米,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收青、统一炒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如今,外婆坑村创建了1500余亩有机茶叶基地,注册“外婆坑民族有机茶”品牌,远销海内外各大城市,茶叶总产值达560多万元。近两年来,林金仁还整合玉米饼等特色产业资源,借力“镜岭味道”品牌,推动玉米饼产品升级。

为了做好文旅课题,林金仁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一路风光一路情”民族村农家乐,挖掘开发红色土楼、“民族”主题民宿等村集体资源,研究发扬外婆菜系,外来游客可以欣赏民族歌舞表演,穿上各式民族服饰,参加民族节日,享用特色美食,体验民俗民风。目前,村里已建立“苗寨小路”、“川南人家”等农家乐13家,助推了周边地区民宿、餐饮等相关行业发展。曾经的后进村,如今已“绿水青山为框、民族风情为画”,跻身省AAA级景区村。



来源:绍兴市人大常委会民侨工委

新昌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