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现,嵊州陌桑高科公司工业化养蚕基地已开启高速运转。重型卡车满载着蚕茧整装列队,即将流入市场。在这座全年无休的“蚕业硅谷”里,嵊州市人大代表、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锐敏正带领团队进行巡检。
攻坚破茧:织就传统产业革新之路
从纺织工人到工业养蚕攻坚者,从传统制造到生物科技跨界,何锐敏用了近三十年。
1998年,何锐敏加入巴贝集团,主管领带面料的生产。然而传统养蚕就像看天吃饭,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力青黄不接导致蚕茧产量每况愈下,材料成本水涨船高,领带企业运营捉襟见肘,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作为企业破茧重生的制胜之策,被提上日程。为攻克这一难题,何锐敏带领着团队扎根实验室与车间。经过长达七年的技术研究与科研攻关,相继攻克了蚕种选育、饲料配方优化、智能化饲养设备与器具的创新、疾病防控体系的完善以及环境控制技术的提升等一系列技术瓶颈。最终,年产1万吨鲜茧的养蚕流水线成功落地投产。
智创模式:构建乡村振兴共生体系
在实现工厂化养蚕产业化突破后,何锐敏及其团队开始探索如何科技助农。
在何锐敏团队的推动下,企业联合浙江省农科院、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及杭州蚕种场等专业机构,构建起“企业+科研机构+农户”的协同机制,创新推出“小蚕工厂”联农带农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依托工业化生产体系,在标准化车间完成蚕种催青及1-3龄小蚕集约化培育,待进入4龄大蚕期后交由合作农户进行生态化养殖。目前已完成三批次规模化推广,合作农户户均增收2.5万元。
工厂化饲养过程中产生的蚕粪还将被制成有机肥,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科技助农模式既保持了农户庭院经济的灵活性,又注入了现代科技要素,为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升级的多赢局面。
双向奔赴:书写履职为民的初心答卷
在专精于本职工作的同时,何锐敏始终铭记自己的另一重要身份——嵊州市人大代表。在老旧小区的石凳上,她与居民促膝长谈,专注倾听居民们关于规范生活区内餐饮业的急切诉求;在职工宿舍昏黄的灯光下,她耐心聆听青年技工倾诉工作中的难题;在桑田改造的田间地头,她与蚕农共同商讨产业升级路径……形成了《关于规范居民生活区内餐饮业的建议》《关于强化货运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等一系列高质量代表建议。
当复工复产遇上“技工荒”,她的身影又出现在招聘现场。通过深入的用工访谈和市场调研,她敏锐捕捉到劳动力市场断层的症结。在嵊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上,她郑重地提交了《关于实用技术性人才引进对策的建议》,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企业招引人才,让技术落实到生产一线。这一建议得到人力资源部门的高度重视,得以采纳并落实。
何锐敏说:“当选为一名人大代表是荣誉,更是责任。”她以科技工作者的严谨和执着尽心履职,在创新高地与人间烟火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来源:嵊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