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代表力量 续写非遗华章 | ||||||||||||
|
||||||||||||
“非遗文化是智慧的结晶,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么好的竹编工艺、戏服制作手艺、小吃手艺,愿意学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了。”在嵊州市黄泽镇代表联络站的民情分析会上,一位代表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担忧。 “戏服、小吃、竹编”是黄泽镇三项主要的非遗文化,也是黄泽地区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黄泽镇人大积极探索“代表+非遗”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代表示范引领作用,依托民情分析会平台定期协商沟通问题对策,多方位助力黄泽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焕发新生机。 夯实队伍,激发非遗传承活力 “竹编技艺是一门传统手艺,学习时间长,成本高,短时间内很难见效,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我们只能从自己的子女开始,从小培养,耳濡目染,更好地传承技艺。同时,也通过各种文化课程,吸引更多的爱好者,让非遗文化能够被更多人熟知。” 吕林萍代表是竹编技艺的传承人。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竹编技艺,她联合其他非遗传承人培养组建“非遗二代”传承队伍,建立了民间非遗传承人联盟,构建起了科学的传承人培养体系及交叉传承模式。 同时,她积极寻找教育资源,依托黄泽特色艺术文化教育优势,探索在黄泽高中、小学以及老年大学等增设非遗课程,建立蕴含竹编技艺的“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为黄泽的非遗传承人培养奠定根基。 挖掘载体,创新非遗传承模式 “想让年轻人来学习,首先得让他们感兴趣,得想办法多多展示我们的戏剧服装,让大家感受到戏剧的魅力,然后再讲学习和传承。” 董香火代表是家园村“一肩挑”书记。为更好地培养年轻人学习戏服制作的兴趣,他大胆尝试戏剧演出新模式,打造了融合观赏、体验和娱乐等为一体的非遗演出项目。今年以来,已谋划越剧演出+田园观光+旅游打卡等融合类活动3场,让旅游更有文化内涵,有力助推了黄泽文旅业态的转型升级。 同时,他积极探索“非遗+体验”模式,开展青少年戏剧制作体验活动,通过“串珠、缝边、贴花”等简单的戏服制作工序学习,激发青少年对戏服制作的兴趣,成功推动非遗文化与经济效益的融合发展。 搭建平台,助力非遗产业升级 “黄泽小吃很出名,但是外地人不知道,人家又不可能大老远跑来吃。怎么把黄泽小吃推销出去,拓宽销售渠道,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发展问题。” 高苏林代表是黄泽工业园区所在村联丰村的“一肩挑”书记。对于产业发展,他有着敏感的“嗅觉”。他牵头搭建电商“快车道”,探索“小吃+互联网”消费新模式,建立黄泽小吃媒体账号,按期介绍不同的黄泽美食,以“介绍+销售”的模式,全方位打造“黄泽小吃”金名片。他还推动成立黄泽小吃商会,带动小吃产业“抱团取暖”,为黄泽小吃产业发展开辟“新天地”。目前,黄泽镇共有小吃生产企业13家,特色小吃门店270家,小吃名师8人,从业人员500余人。 为了更好地破解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加充分地汇集大家的智慧力量,黄泽镇人大主席团组织相关部门、人大代表、非遗传承人召开专题民情分析会,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困境、发展堵点、升级路径等进行交流讨论、系统分析,让非遗与文化传承、旅游观赏、共同富裕等更好结合起来,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来源:嵊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