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丨袁兴荣:调解一线筑和谐 履职尽责为民生 | |||||||
|
|||||||
在绍兴市越城区,活跃着一位备受群众信赖的 “金牌调解员”—— 袁兴荣。作为越城区第十届人大代表、嘉会村党总支书记,他扎根基层十余载,以“兴荣法德家事调解屋”为阵地,创新 “三诊工作法”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0余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大代表的使命与担当。 扎根调解一线架起民意“连心桥” 今年57岁的袁兴荣,已经担任村干部整整15年。他的调解之路始于一次拆迁,面对不理解、不配合的群众,一次次的电话、面谈必不可少、终于,在袁兴荣和他的调解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100%签约并实现了拆迁零信访。“那段时间天天是金嗓子喉宝不离身,到晚上喉咙还是哑了。”袁兴荣说,但全体村民签字确认的那一刻也让他觉得付出的努力很值得。 他还牵头创设“兴荣法德家事调解屋”,组建由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队长组成的“五老”调解队伍。这支队伍凭借丰富的社会经验、扎实的法律知识和无私的公益精神,成为化解矛盾的“主力军”。自调解屋成立以来,已累计接待群众260余人次,成功将大量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化解在基层。 作为人大代表,基于自身实践,总结经验,他撰写出《关于维护信访人员合法权益诉求和打击非访人员的建议》,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新时代信访工作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探索“三诊工作法”激活治理“新引擎” 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袁兴荣探索出了一套“三诊工作法”:日常接访“坐诊”收集社情民意,复杂问题“会诊”联动司法资源,疑难杂症“出诊”开展实地调解。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调解的单一性,借助多方合力,形成“一站式”矛盾化解机制,成功调处农村房屋拆迁等各类复杂纠纷120余件,矛盾化解率超90%,他也成为群众口中的“老娘舅”。 在一场场矛盾纠纷中,袁兴荣总结出“三步破局”战略:驻点走访摸清矛盾根源、联动部门构建数据证据库、创新运用“背对背调解+面对面协商”策略,为化解纠纷提供了可复制的“越城经验”。 紧盯民生关切 建言献策促发展 作为人大代表,袁兴荣始终将群众关切作为履职方向。紧扣群众 “急难愁盼”,先后围绕拆迁征收、养老服务、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提出16项建议,其中多项已转化为惠民成果。 2025年初,袁兴荣针对高铁北站周边居民买菜难、购物远等问题,提出《关于在高铁北站周边建造智能型先进邻里中心的建议》。在多次实地踏勘、走访后,结合人口密度、交通动线等因素,提出 “智慧菜场 + 便民商超 + 社区服务” 一体化建设的规划建议。目前,该地块选址规划已初步落实,预计建成后将辐射7个居民小区及周边商贸园,解决 “吃菜难” 这一民生难题。 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他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针对秸秆焚烧易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问题,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提出《关于严禁秸秆焚烧有奖政策的建议》,该建议已在周边20个村域推广实施,破解了 “禁烧难、利用难” 的双重困境,成为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的生动注脚。 从拆迁现场的“金嗓子”,到调解屋里的“老娘舅”,再到人代会上的“献策者”,袁兴荣始终践行 “民呼我应” 的履职誓言,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实绩践行为民履职的担当。 来源:越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