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增强民生获得感的路径研究 | |||||||
|
|||||||
民生获得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观体现,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落地生根的核心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七个聚焦”的分领域改革目标,其中第二个就是“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并非虚无缥缈的理念,是可落地、可操作的实践民主。作为可实践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以切实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逻辑审视,增强民生获得感的路径起点具有高度一致性——均源自具有源头民主性的民意输入。柯桥区人大常委会立足地方实际,通过制度化的民意吸纳机制、多维度的履职实践创新和闭环式的成效转化路径,将民主理念深度融入民生改善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具有柯桥特色的群众民生获得感增强之路。通过代表联络站、专题调研、代表智能议事平台等多元渠道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形成“群众诉求——人大履职——民生改善”的工作闭环。同时随着实践推进,路径在中段呈现差异化特征,演化出三种具有“柯桥辨识度”的民生获得感提升路径,生动展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生领域的多样化实践形态。 一、回应民生痛点:在解决急难愁盼中筑牢获得感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民生问题解决的制度性成果,源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通过“民意征集—民主决策—精准实施—全程监督—成果反馈”的闭环机制,将“民生需求”与“治理效能”深度绑定,全流程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并最终转化为民众可感知、可检验的“民生获得感”。这一路径深刻体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民主本质,是柯桥区增强民生获得感最直接、最广泛的实践路径。 2023年,针对群众反映的“新能源车充电桩建设不足”问题,通过人大代表走访收集后,该需求被纳入2024年区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24年年底,区政府按照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建设要求,完成公共充电基础设施1620个,其中乡村充电基础设施563个,覆盖全区各镇街。这种“自上而下征集+自下而上反馈”的模式,确保项目紧扣民众真实需求,避免“形象工程”,让民众感受到“自己的事有人管”,为获得感奠定基础。 这类路径的重点在于“短平快”的实效转化:通过代表全程参与办理、人大机关动态监督进度、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机制,确保问题在规定时限内解决,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提出问题就有回应、反映困难就能解决”的民主温度,以最直接的民生改善提升获得感。 二、对接民生期盼:在完善保障机制中深化获得感 当群众诉求触及政策衔接不畅、制度存在空白、机制不够健全等深层次问题时,柯桥区人大将履职重心从“解决单一问题”转向“构建长效机制”,通过推动制度完善实现民生获得感的可持续提升。这类路径虽不直接解决具体个案,却能通过完善运行机制、填补制度漏洞、优化政策设计,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系统性优势。 在养老服务领域,代表通过全域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存在“设施散、服务弱、覆盖窄”的突出问题,提出《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由于涉及财政投入结构调整、跨部门资源整合等复杂因素,难以在短期内全面破解。柯桥区人大常委会创新采用“政策解读—意见征集—制度完善”的递进式办理模式:组织代表与民政、财政等部门开展“面对面”协商,精准梳理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低、专业人才短缺等6类共性问题;通过“局长・代表面对面”专场活动,邀请20余名群众代表深度参与政策修订讨论,最终推动出台《关于推进柯桥区“乐龄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该计划明确按照每个镇(街)结合“乐龄中心”至少配建1个“乐龄中心食堂”,结合“乐龄之家”或家宴中心等场所配建多个“乐龄之家食堂”的要求进行布局,目前,已建成示范性“乐龄中心”8家、普惠性“乐龄中心”8家、村社级“乐龄之家”134家,组建“乐龄管家”队伍160支、超800人,实现了多层级、有侧重、全覆盖的养老服务圈。再如在办理医疗资源均衡化建议时,不仅推动新建22个红十字救护站,更构建起“救护员培训—AED 配置—应急演练”的长效机制,全年培养救护员7060人,普及应急知识9万余人次,让群众从“临时救助”的获得感延伸为“长效保障”的安全感。 这种路径的核心在于“从个案诉求到制度普惠”的价值转化:通过人大刚性监督推动政策迭代升级,将群众的分散诉求系统整合为普惠性制度安排。 三、顺应民生愿景:在推进长效规划中拓展获得感 对于涉及区域发展全局、需长期推进的民生问题,柯桥区人大通过“规划引领—监督跟进—阶段评估”的持续履职,将短期成效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在动态推进中实现民生获得感的累积提升。这类路径深刻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民主决策—治理效能”的长效转化,有效破解“短期政绩与长期民生”的治理悖论。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柯桥人大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在深化原有生态环境报告制度“一综一专”双报告的做法上,全面提升报告制度的内涵、广度和深度,在2024年先行试点的基础上,2025年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一府两院”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并作出决议,全区16个镇(街)在年初人代会(议政会)上审议(讨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区、镇(街)两级提前一年实现全域生态文明报告制度的全覆盖,为重大制度创新和改革试点提供柯桥经验。同步建立“人大代表生态监督议事联系点”,选取马鞍、湖塘两个街道代表联络站作为市人大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监督议事联系点,市、区、镇街三级联动为人大代表、基层群众搭建一个常态化反映生态环境问题、与有关部门面对面督政议事的平台。每年开展不少于一次的专项调研和监督,形成人大全方位监督长效机制,推动监督工作升格为生态文明建设“一类事”。 这种路径的关键在于“监督韧性与发展持续性”的深度融合:通过人大持续跟踪监督,确保民生规划不因换届调整、政策变动而中断,让群众在持续改善中感受到民生获得感的稳步增强。 以上三种路径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柯桥人大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转化为民生获得感的生动实践。随着治理实践的深入,增强民生获得感的路径必将更加多元,但始终离不开 “民意导向—民主履职—民生实效”的核心逻辑。柯桥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立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涵,在精准化、系统化、长效化履职中,让群众的民生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来源:柯桥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