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日 绍兴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绍兴市人民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旅游委员会主任韩彬翔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绍兴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市政府聚焦“大湾区”、“大花园”、“大走廊”和“大都市区”建设,将旅游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产业,思路清晰,举措有力,全域旅游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对此,会议表示肯定。会议同时指出,全域旅游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品牌化、项目化还需着力强化,全域旅游营销仍需进一步创新。为此,会议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抓融合,着力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化
要重点在全域空间优化、产业联动上发力。充分发挥“旅游+”的融合功能。顺应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注重特色发展与差异化建设,大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发展旅游经济体、综合体、产业园区、休闲度假区等旅游功能发展区,加快融合发展“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等,提高旅游经济增加值。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注重文旅交互赋能,深入挖掘绍兴“古城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把要素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积极创新发展旅游新业态。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积极创新康养旅游等新型业态,释放全域旅游综合效益。
二、重抓提升,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品牌化
要立足全域旅游品牌化发展思路,实施旅游“大提升战略”。大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大力推动以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A级景区”、“旅游风情小镇”和“乡村旅游”为载体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品牌建设,重点培育东浦黄酒小镇等20个市级旅游风情小镇。重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化乡村美学创造的有机衔接,重点在扩大乡村旅游规模、提升品质上下功夫,补齐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短板,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加大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打造上虞“四季仙果”等一大批乡村旅游品牌。精心打造品牌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以古城为核心,东西两线为翼的“一核两翼”游线产品,东线以鉴湖--天姥山沿线精华段为重点,将“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段)”打造成为最有影响力、体验度的文化旅游黄金线路;西线以“古越之旅”为主线,贯连柯岩、兰亭、五泄等旅游功能区,将“古越之旅”打造成为绍兴独具魅力的精华游线。打造行业星级服务品牌。完善全市饭店业规划空间布局,全力保障土地等要素,盘活利用古城闲置存量用房,着力培育本土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和品牌文宿。加强旅行社品质建设,进一步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重抓拓展,着力推进全域旅游项目化
要在推进项目规划、项目任务、项目招商和项目建设上有新突破。整合旅游项目规划。在完成《关于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基础上,对照绍兴市“十三五”文旅产业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布局重点区域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阳明故里等古城文旅工程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和推进镜湖湿地等一批新兴文旅项目。分解旅游项目推进任务。贯彻落实好绍兴市“市县长项目工程”,推动重大文商旅融合类项目引进、落地。建立健全旅游项目招商制度。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对重点文旅项目实施“一事一议”。
四、重抓营销,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国际化
要树立全域旅游营销新观念,实施旅游“大营销战略”。努力提升国际营销水平。整合优化全市旅游营销资源,积极借助世界旅游发展大会等平台,定期举办国际旅游推介会。积极开展“线上推介”,开通绍兴旅游英文网站,提升绍兴旅游产品国际化影响力。持续提升要素服务环境和服务品质。以推进绍兴全域旅游国际化为目标,加快建设县域全域旅游集散中心。积极开展全市“旅游行业品质提升行动”,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安全,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不断提升专业队伍素质。把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加强全市旅游专业技能比赛和旅游教育培训。
请市政府在3个月内书面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
绍兴市人大常委会
2018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