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活着的河流,是流动的文化。它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的每一处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都等待着人们从历史中探寻未知。
从今年1月1日起,《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吹响了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冲锋号角。
让运河保护有法可依 让保护利用落到实处。
让运河保护有法可依
古老的大运河是中国的文化之流、经济动脉。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运河之美,因水而生;运河文脉,依水绵延。绍兴厚重的历史感,催生出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早在大运河申遗启动之前,绍兴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便致力于研究大运河,并多次呼吁保护运河沿线文物古迹。
大运河绍兴段位于中国大运河的南端,全长101.4公里,是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全长77.6公里。它自西向东经过柯桥区、越城区和上虞区,遗产核心区面积为819.88公顷,缓冲区面积为1770.49公顷,遗产点段包括浙东运河河道本体、古纤道、八字桥和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等4处。
建章立制,是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的重要保障。2019年2月,市人大常委会印发立法计划,将《条例》列为初次审议项目,之后进行多次审议、修改、完善。2019年9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批准通过了《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今年1月1日起,《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8部地方性法规。
《条例》共30条,针对绍兴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保护范围,理顺了保护职责,规范了规划编制,设立了保护名录制度,提出了保护举措。
《条例》旨在加强对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其适用范围不仅包括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和遗产点,对大运河沿线具有保护价值的运河聚落遗产、运河水利工程与航运设施遗产、文物遗存以及运河生态与景观环境等大运河其他遗产要素也予以了保护。
让保护利用落到实处
《条例》施行后,我们该如何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呢?
绍兴古桥研究专家罗关洲说,绍兴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始发地、物资集散地、中转枢纽站之一。名冠世界的绍兴名产越瓷、丝绸、名茶、黄酒、晋剡藤纸等商品,都从古运河的水上和桥上运往全国各地,流向“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目前,与中国大运河相关的绍兴古桥就有120多座。它们有的是跨过古运河的,有的是在古运河保护区范围内的。
罗关洲认为,当今,在苏州、杭州、绍兴三个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中,绍兴现存古桥数量最多、品类最多、创造最多、年代最古。在运河全程上,也数绍兴区域段上的古桥数量最多、品类最多、创造最多、年代最古。
“绍兴能保存下这么多古桥,离不开老百姓世世代代的爱护。”罗关洲说,保护古桥,要从每一个人做起。《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施行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古桥保护技术措施的细化,要避免破坏性保护,因为外地已经出现了用钢筋混凝土修复古桥的做法。
在罗关洲看来,古纤道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绍兴境内全程保护。
绍兴文史爱好者童志洪建议,要充分保护、开发、利用绍兴古纤道“世遗”资源,可以考虑结合迎恩门开发工程建设,有计划地逐步修复迎恩门外至柯桥梅墅段的纤道,使之与柯桥上谢桥至钱清板桥段的古纤道相连接;结合柯桥古镇开发建设,可以考虑适当整修西官塘尾部的三眼桥,打通桥北的堵点,使之直通纤道,让当地市民、外地游客,在领略古镇风貌的同时,直接进入古纤道休闲、健身,领略绍兴古纤道文化。此外,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古纤道沿线的养护与管理。
越文化研究专家任桂全说,保护大运河,首先要保护好运河本体,此外要保护好运河上的古桥、古纤道及纤道桥;要维护好运河两岸的风貌,切勿盲目扩大运河载货量,避免过度利用造成对运河的破坏;绍兴古城内的运河是大运河绍兴段的精华,要梳理好运河文脉,可以结合绍兴的水文化、桥文化、船文化等,讲好运河故事;古运河建设还与石宕息息相关,要保护利用好运河畔柯岩、东湖、羊山等地的石宕文化。
让运河文化融入城市
大运河孕育了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商事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时光流转,运河文化从未离生活远去。
2005年,“运河三老”撰写书信联名呼吁运河沿岸的18个城市加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行动,除了古建专家郑孝燮、古文物专家罗哲文,绍兴籍铜雕大师朱炳仁也是其中之一。
自小接受运河文化的熏陶,从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到运河文化带的提出,再到运河沿线日趋繁荣的产业新貌,朱炳仁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在朱炳仁看来,大运河绍兴段沿线分布着古镇古村、名人故居、会馆商号、工业遗产等各类场所,以名人故居为例,越王勾践、王羲之、贺知章、陆游、王阳明、徐渭、刘宗周、蔡元培、秋瑾、鲁迅等等,都曾“住”在运河之畔,要对这些场所因地制宜开展宣传展示活动;大运河沿线的黄酒酿制、石桥营造、越窑青瓷烧制、传统木船制作技艺和绍兴传统戏曲、水乡社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可以组织大运河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传承弘扬优秀运河文化;构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综合展示体系,今后可以通过利用浙东运河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运河文化融入城市。
这几年,朱炳仁走了不少运河边的城市。他认为,因运河而诞生的一系列文化,至今仍留存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对它们进行挖掘和整理,让优秀文化传承与大运河发展结合在一起。大运河文化和旅游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文创产业理应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为运河两岸注入新的生命力。所有运河沿线城市应该联合起来,把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亦是一项“还河于民”的惠民工程。我们看到,依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运河绍兴段正在华丽转身,展现新的面貌。绍兴正在打造全国文旅融合的样板地,布局“两核三带”,两核就是“把古城让给世界,让兰亭再现辉煌”,“三带”就是浙东古运河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和古越文化带。浙东古运河绍兴段沿线有柯桥、安昌、东浦、陶堰、东关、丰惠等古镇,还串起了酷玩小镇、黄酒小镇、抹茶小镇、E游小镇等特色小镇,这些地方都将成为运河沿岸文商旅、文创的核心。
大运河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保护好大运河,千年文脉才能驰而不息,千年运河才能流动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