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代表工作>议案建议
  • 关于破解南部三镇产业空心化窘境,引入优质社会资本打造绍兴城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议
  • 发布日期:2020-07-02
  • 浏览次数:
  • 南部三镇(即平水、王坛、稽东,下同)位于柯桥区南部山区,区域面积422.6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约五分之二),下辖77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人口约11.75万。该区域既是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又是生态功能重点控制区域,环境敏感性强,生态保护要求高,加之地理位置偏远、城镇配套设施欠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受到较大制约。自2018年底因小舜江流域二级水源地生态保护需要,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已全部搬迁,目前已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厂房,镇级财政收入、村级集体收入及山区村民收入均明显缩水,区域产业空心化问题十分严竣。

    同时,早在2011年制定的《浙江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争取全省每个县建立1-2个综合实践基地,其现代化程度要处于全国先进地位”。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和研学旅行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各教育部门和全社会要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做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沟通学校德育与学生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实验基地。而目前我市城区(即越城、柯桥、上虞,下同)基础教育布局中最突出的短板就是缺少一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20多万学生无法组织完整的周期性的社会实践锻炼。2014年市教育局曾向市委市政府提出过相应建议,但由于土地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一直没有能够实施。

    综合以上两方面问题,建议利用南部三镇的闲置厂房,由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牵头,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开发建设一个以学农为主,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红色教育为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南部三镇生态农业优势、自然环境优势、传统文化优势和资源存量优势,让全市城区学生有更丰富的活动体验,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益。同时,基地建设还可助推南部三镇4A级、5A级景区镇的创建,进一步打造风情小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具体建议如下:

    一要政府牵头、规划实施。建议按照“依照标准,统一规划;一次规划,分期建设;适度超前、兼顾现实”的要求,建立一所“内容丰富、具有浓郁水乡特色,功能先进、运作服务管理规范,年接待能力10万人次以上”的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并可考虑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

    二要招引资本、规范运作。建议采取“民办公助”形式,即招引优质社会资本筹资建设,政府负责规划方案,落实生源,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施。同时考虑到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和公益性等原则,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一定政策扶持,并规范基地收费,切实加强管理,既避免乱收费现象发生,又可解决基地运作部分经费,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三要合理选址、统筹兼顾。建议在南部三镇寻找一处交通便利、规模合适、布局合理的闲置厂房打造核心基地,并结合三镇独特的自然山水资源和丰富的人文红色资源,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分基地,串点成线,建设一个一区多点的,以农业实践为主,综合人文地理、红色革命、环境保护、军事拓展、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多种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实践基地。

    四要立足全市、科学设计。建议根据学生实践的教育教学要求以及我市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容量。以我市城区学生做为重点,目前全市城区小学生约13万人,可以体验学习为主,时间一至两天;初中生约6万人,可组织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约五天;高中生约4万人,可以开展军训为主要方式,时间三至七天。其中小学、高中实践活动可安排在寒暑假进行,初中实践安排在日常教学时间。综上,立足全市并重点考虑我区,建议实践基地容量需保证一次性可接纳学生1000人以上。

    五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绍兴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越剧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这是我市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最大的文化积淀和特色。建议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突出体现越文化,统筹兼顾传统特色和现代发展两方面要求。

    六要实惠百姓、助推发展。建议基地应与周边百姓合作,租用其田地等作为学农等分散性的实践基地,并可聘请当地村民担任相应的实践课程辅导老师,增加本地百姓的收入。此外,随着大量学生到来,可带动大量学生家庭赴南部三镇休闲观光旅游,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及农副产品走出山村,切实保障农村及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