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打造为民履职新平台——柯桥区福全街道四聚四建探索“相约七点半”模式 | |||||||
|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应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拓宽联系渠道”。今年以来,柯桥区人大常委会福全街道工委聚情福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探索搭建“相约七点半”为民履职平台,着力把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植群众沃土,融入城乡发展全过程,积极打造“不打烊”的惠民驿站。 一、聚能资源整合,搭建全覆盖惠民“家站” 以代表联络站为中心,以选区单元为基础,区分社区、企业网格,着力搭建“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代表“家站”。 一是全角度建强“前沿阵地”。在福全的中心地带,在群众休闲娱乐的幸福公园,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搭建集接待、议事、宣传、阅读等于一体的“前沿阵地”,让群众出门上公园、进门就可以与代表面对面,无形中拉进了代表与群众的距离。 二是全方位配套“服务哨所”。依托村社党群服务中心,在设立常规性代表联络点的基础上,围绕地域特色,聚焦支柱产业,融入村情民俗,创造性地把“哨所”建在粮仓、建在“千亩良田”、建在“共享法庭”,着力打造普惠群众、各具特色的“服务哨所”。今年以来,打造普惠型联络点21个,特色型联络点3个。 三是全地域补齐“流动驿站”。为补齐联系企业选民和流动人口的空缺,将“核酸小屋”闲置资源微改造为企业服务“流动驿站”,提供反映诉求、休息充电等多元化服务,让企业职工、流动人口“流动”不“流心”,持续传递福全温暖。累计10余个“流动驿站”分布工业园区、重点企业。 二、聚合多维力量,构建全链条惠民“团队” 坚持以代表为核心,聚合基层网格员、乡贤能人、企业服务团队等志愿力量,积极构建“代表+”联络服务“团队”。 一是“代表+网格员”,当好社情民意收集员。充分运用基层网格员“千里眼”、“传声筒”的先天优势,按照“1+X+N”模式,将街道议政会成员、基层网格员编组形成由1名代表领衔的社情民意收集团队,代表们与团队成员常走访、常联系、常沟通,实现社情民情实时察、处处晓、广泛知的良性循环。辖区6个片区、24个村居、102个网格框架初步形成。 二是“代表+乡贤能人”,当好纾困解难智囊团。在社情民意收集团队的基础上,立足选区实际,广泛吸收老党员、企业家、“老娘舅”、律师等乡贤能力,辅助代表处理矛盾纠纷和群众急难问题,为代表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共富提供智力和财力支撑。峡山村“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作为柯桥区强村富民集成改革的重要内容入选国家级试点。 三是“代表+企小二”,当好帮扶企业顾问组。瞄准企业服务盲区,紧密联系工会组织和联企干部,聚合建立“代表+企小二”服务团队,定期走访、加强联系,为企业“送政策”、“解难题”、“当顾问”,护航企业生产,优化营商环境。智囊团助力打造智慧云创百亿级产业集群平台、深化土地综合整治,今年以来,建成“生产制造+智能仓储+数字物流”产业园区1个,实施二次开发项目8只,盘活低效用地350亩,建成“千亩方”2个。 三、聚焦机制创新,创建全周期惠民“体系”。 聚焦群众急盼、企业急需,优化创建群众点单、代表派单、政府办单、人大督单“四单”工作机制。 一是“三诊合一”,群众点单更加便捷。创新探索“三诊法”访民问情,沉下去当群众代表的“知心人”。通过“相约七点半”每周“坐诊”,定时定点接待群众,倾听“急难愁盼”、共商热点难点;通过每月“巡诊”,走村入企,主动与群众“唠家常”、“话家事”,在闲聊和吐槽中,主动发现群众需求、捕捉群众心声。通过急事“出诊”,个别走访,点对点了解问题困难,实现群众在家“点单”。今年以来,代表“坐诊”104人次,“巡诊”66批次,“出诊”21次,收集整理各类社情民意160余条。 二是“三事通办”,政府办单更加高效。团队联络员根据群众反映,按照“I-Ш”级分类做好记录。I类问题采取网络流转“线上”办理,Ⅱ类问题采取“现场办公”限时办理,Ш类问题采取集体研商立项办理,探索形成“小事”即转即办、“难事”分管领导认领办、“大事”主要领导领衔办的工作机制,确保大事小事“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截至目前,网上流转处理40余条,现场办公9次,研商议事13次,解决世纪路修复、购置CT机、湖映江南交房等“大小事”百余个,累计投入资金900余万元。 三是“三化并行”,人大督单更加精准。创新实行“集体化”、“包干化”、“专业化”的“三化并行”监督模式,确保群众诉求落地、见效、满意。列入街道民生实事项目的“大事”,由人大街道工委组织代表集体监督,形成征集、票选、办理、评估的“闭环”;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的“难事”,由服务团队包干认领,实施重点、实时、全程监督。针对专业领域项目,采取聘请特邀监督员的形式开展专业化督办,“三化并行”力促人大督单精准、实效。 四、聚力尽责担当,共建全方位履职平台 一是提高代表履职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以全覆盖、无盲区的联络网点建设,从空间维度延伸了代表履职的最大广度;以多层面、多能级的代表“帮手”加入,从纵向维度挖掘了代表履职的最大深度;以“三诊合一”的制度化、规范化机制运用,从距离维度传递了代表履职的最大温度。今年活动开展以来,全街道进站接待,晨访、夜话活动积极性高涨,累计开展活动52次,“点亮”站点36个,代表“三诊”240人次,接访选民650人次,实现代表进站及网络“报到”全覆盖。 二是提升选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参与度。与群众“相约七点半”,利用不同群体相对自由空闲的时段,就地就便采取“请进来”、“走下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优化“333”工作法,充分发挥代表团队作为联络员、监督员、服务员、协调员的作用,让代表更接地气、站点更具人气,使群众反映诉求更加便捷畅通,“急难愁盼”问题更易发现解决。活动开展以来,涵盖教育医疗、基层治理、文化惠民等领域的16项民生实事建设落地,涉及子女就学、公园亮化等80余条“民生小事”得以妥善解决,“相约七点半”成为福全街道管好大小事的百姓口头禅。 三是提标建议处置的办结率、时效性和满意度。构建线上办理“一张网”、线下办理“一张清单”的全链条体系,推行谁接单、谁回访,谁办单、谁负责机制,完善问题发现、流转、解决、评价等流程,有效杜绝群众意见“充耳不闻”,办理问题“能拖则拖”,解决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顽疾,不断提质各类问题的办结率、高效性,真正实现变“问题清单”为群众的“幸福账单”。今年以来,各个代表团队现场答复类问题9件,转街道相关办线答复48件,形成人大代表闭会期间代表建议1条,问题办结率达95%以上。 来源:柯桥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