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发布日期:2024-02-06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下同)

截至2022年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9842.85亿元,负债总额14024.44亿元,净资产5818.41亿元,资产负债率70.7%。

市级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390.70亿元,负债总额2034.64亿元,净资产1356.05亿元,资产负债率60.0%。

区、县(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6452.15亿元,负债总额11989.80亿元,净资产4462.35亿元,资产负债率72.9%。 

(二)金融国有资产

截至2022年底,全市纳入专项报告统计范围的金融企业资产总额4021.27亿元,负债总额3602.90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171.24亿元。

市级金融企业资产总额2409.71亿元,负债总额2157.07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159.50亿元。

区、县(市)金融企业资产总额1611.56亿元,负债总额1445.83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11.74亿元。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截至2022年底,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2086.14亿元,负债总额264.60亿元,净资产总额1821.54亿元。

市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303.89亿元,负债总额34.27亿元,净资产总额269.62亿元。

区、县(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1782.25亿元,负债总额230.33亿元,净资产总额1551.92亿元。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2022年末,绍兴全市国有土地面积151964.77公顷。其中,耕地8192.19公顷,园地2649.50公顷,林地13681.58公顷,草地3251.51公顷,湿地305.3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4640.1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3708.39公顷,水工建筑2446.30公顷,水域52089.16公顷,其他土地1000.61公顷。全市查明有保有资源量的矿产43种,水资源总量65.82亿立方米。

二、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

1.国企功能作用发挥更加充分。一是积极谋划项目落地,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有效保障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柯诸高速公路、市区智慧快速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二是助力共同富裕积极有为,摸排建立国资倍增、基础优化、民生幸福、活力激发四大类43项任务清单,黄酒集团在新昌组建成立“京生爱酒”强村公司,文旅集团在嵊州携手共建温泉湖村旅游项目,产业集团在新昌结对成立建筑周转材料租赁项目公司等。三是助企纾困强化责任担当,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房租减免、水气费用缓缴等举措,全力助企纾困。

2.国企活力效率明显提升。一是全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45项重点评估目标任务全部顺利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深化,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出台市管国有企业下属子企业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操作指引等制度,实现外部董事全覆盖。二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精神,在市文旅集团先行先试取得成效基础上,推动各市管企业和区、县(市)深化推广。省内率先组建完成全市域国有资产交易平台,2022年成交量位列全省各市第一。三是深入实施国资国企数字化改革行动方案,梳理市管企业产业数字化标杆、数字产业化培育、数字化管控提升三大工程重点项目36个。

3.国资监管大格局加快构建。一是指导市管企业调整综合监督机构设置,整合监督资源,实现“四位一体”国资监督工作闭环,持续提升监督质量和效率。二是国资监管审计持续发力,通过清单式管理,压实企业整改责任,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到位。三是继续深化实行“一企一策”差异化分类考核,不断完善和加强企业负责人考核及薪酬管理机制。四是安全发展底线不断夯实,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实行资产负债分类管控,严格企业债券发行审批,切实规范投资基金管理。

(二)金融国有资产

1.激发企业活力,提升国企经营质效。一是拓展市场化业务,支持市金控公司率先设立越鑫融资租赁公司,重点聚焦基础设施与民生、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为国有平台、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租赁服务。二是探索差异化经营,打造绍兴银行集科创、文化、人才三大维度为一体的特色品牌,支持全市“科创大走廊”建设。紧跟市委市政府“名士之乡”英才计划、“鲲鹏计划”等人才工程,推进人才银行建设,发挥人才银行优势。三是研发创新型产品,丰富融资担保品种,解决市场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创设“富村保”“兴农保”“越莘贷”基础上,首创“助残保”产品,有效促进残疾人创业、就业、增收。

2.坚持金融向实,促进经济稳进提质。一是基金“金杠杆”保障重大项目投资,市金控公司统筹管理绍兴市产业基金和绍兴市城市更新基金,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杠杆作用,全面助力绍兴产业引育和园区更新。二是信贷“稳定器”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聚焦市委市政府明确的重大发展战略,落实落细一揽子稳经济措施,加大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三是担保“一体化”格局实现应担尽担,不断深化体系改革,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

3.赋能共富建设,延伸普惠金融触角。一是全面推进市民卡服务网络建设,实现“多卡集成”“多码合一”,基本实现我市社会保障卡在身份认证、惠民资金发放、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跨部门、跨地区通用。二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积极服务村级经济发展,开展“一镇一行”服务对接,成功落地宅基地改革试点项目贷款,为金融支持农村宅基地改革提供试点。三是推进共富家庭试点,根据“家庭共富、扩中提低”改革目标,持续推进家庭型共富财政政策改革试点,实施促就业、助创业、减负担、强公益等工作,为低保家庭和创业经营者解决融资需求。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1.坚持制度建设先行,不断加强资产提质升效。一是清底存量资产,提升资产价值,形成资产“一本账”。创新运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利用REITs、ABS等金融工具形成存量资产盘活方案。二是严格落实厉行节约、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拧紧资产配置总开关,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切实提高资产使用管理效率。三是全力打造“线上公物仓”服务平台,以资产管理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推动单位闲置资产信息共享,实现资产入库、领用、借用等手续“一键办理”。

2.坚持数字赋能,聚焦资产盘活利用。一是积极推动数智赋能资产管理,实现资产配置预算“云上定编”,源头把控,资产处置审批实现“一件事”网上通办和移动审批,资产“配置预算、使用、处置、收益收缴”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全面提升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二是摸清全市公路资产家底,有效提升了全市政府性资产价值。三是鼓励行政事业单位闲置房产支持现代社区建设,推进农村闲置校舍、文化体育场馆和人防资产开放共享,多措并举盘活闲置资产,高质量推进“小切口”盘活项目,提高闲置资产使用效率。

3.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保障民生事业健康发展。一是教育设施更加完善。2022年完成为期三年的健康教室提升工程,完成教室灯光改造和升降课桌椅配置。2022年,全面完成全市中学以“加宽加密灌木、绿化软化地面、加装防护防坠栏(棚)”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安全防护提升工程。二是文体事业更加繁荣。高标准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绍兴博物馆获评2022年“浙江省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宋六陵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成功举办马拉松、亚运会测试赛等赛事。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国科大肿瘤医院绍兴院区等省、市重点项目快速推进,绍兴第三医院等项目如期完工。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1.统筹谋划规划格局,科学开展调查评价监测。一是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高质量完成“双评价”“双评估”“三区三线”划定等工作,统筹谋划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格局,合理配置各类自然资源要素。二是启动耕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完善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完成自然保护地规划初稿编制工作;高标准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的实物量成果,农用地、矿产、森林、草原资源的价值量估算。三是启动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基本完成全市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任务;开展全市水资源监控扩能提标行动,深化取用水监测计量标准化建设。

2.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严格落实自然资源保护制度。一是加快推进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绍兴节点建设,“耕地智保”“不动产智治”“地灾智治”“天巡地查”四个场景实现提前贯通。二是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三是建立健全林长制运行制度,印发绍兴市总林长名单、市领导林长制联系点和林长制会议制度等五项配套制度。四是将省级重要湿地范围由原绍兴市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范围调整为㹧犭茶湖主湖面,提前为我市植物园、中央公园建设等预留发展空间。

3.持续推进集约利用,高质量整治环境生态修复。一是抓好“标准地”出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消化批而未供土地。二是严格执行凭证采伐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下调全市森林采伐限额量;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完成节水标杆单位创建组织。三是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整治新增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增强国有资本运营水平,在落实重大战略中主动作为。一是着力完善公司治理新机制,加快各级子企业董事会配齐建强、外部董事队伍选优配强,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着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推动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二是多措并举盘活存量资产,持续推进企业瘦身健体,在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中强担当、促发展;全力抓好国资国企重大项目谋划实施,争取打造一批国资国企助力共同富裕的标志性成果,持续做好降本减负、助企纾困等工作。三是以数字化为手段夯实监督管理基础,全面推广使用“数智国资平台”,建立企业间、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加强对全市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力度,以内审为核心健全综合监督体系建设,加快国资监管从财务监督向综合监督转型。

 (二)严守风险底线,推动国有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修订“全维度升级监管制度”,围绕“建制度、抓管理、防风险”三大主线,立足国有金融企业的功能定位、监管实践及形势变化,完善以综合考核、工资总额预算、重大事项监管办法为核心的国有金融企业监管制度框架。二是建立“一企一风控指标体系”,形成风险指标定期考核机制,推进出资人监督与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等各类监督统筹衔接,提升国有金融企业合规经营水平。三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按照“保持基本框架、突出监管重点、激发国企活力”原则,引导国有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三)坚持数字化转型,更好统筹数智赋能和流程重塑。一是做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立改废”,推动构建“全覆盖”制度体系,进一步优化程序,简化操作,努力实现资产处置“无纸化”“零次跑”;加强房产出租等重点领域制度更新,重塑审批流程,不断提高闲置房产出租率和出租收益,提升资产转化为资金的能力。二是探索开展数据资产、文物资产和国有历史建筑物确权登记、核算入账、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路径,为推动我市数字经济产业领先发展、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三是加快推进资产管理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力求健全预算资金形成资产的全链条管理机制,保障资产配置科学均衡,公共资源合理运用;积极推进资产管理数据成果转化,以资产大数据为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和决策辅助。

(四)夯实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基础,建设新时代共同富裕地。一是深化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摸清全市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的资产家底,进一步夯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数据基础。二是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发展格局,构建“一心、两屏、三片、六轴”的开放式、网络化、集约型、生态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三是严格落实“增存挂钩”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四是扎实推进3个报部试点和1个“11350”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进度,围绕山地造林、城镇公园建设、绿道建设、庭院绿化、乡村四旁植树等多途径开展国土绿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