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人大特色创新实践路径方法探究 | |||||||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越城区人大常委会全面聚焦“首位立区、幸福越城”目标定位,坚持依法履职、精准履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因地制宜、鼓励首创,深化实施“一镇(街)一特色”培育,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培育之路,涌现了一批具有越城人大辨识度的特色创新成果,相关创新经验先后在绍兴市委人大工作会议及浙江省人大工作专题会议推广交流;多个创新案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国人大网》、中宣部《学习强国》等刊载推广。为更好地从基层创新实践中汲取智慧和经验,笔者以越城区人大“一镇(街)一特色”培育为例,积极探究新时代基层人大特色创新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一、聚力“需求”是推进特色创新实践的“主攻方向”。能否满足现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既是开展特色创新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特色创新项目是否有生命力和价值的重要标尺。在培育特色创新项目过程中,越城区人大坚持把群众、代表、企业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代表、企业关切作为第一视角,把群众、代表、企业认可作为第一标准,聚焦聚力群众、代表、企业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困难施策、对症下药,积极打造可看可及可感可知、实用管用实战实效的特色创新项目。如,针对基层治理和营商环境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越城区人大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引导镇街人大探索培育基层人大代表“五联五助”服务中心大局、代表调解工作室助推平安法治建设、“人大·企业心连心”、“代表进社区”助推小区环境优化等特色创新项目,有效增强了特色创新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二、融入“优势”是推进特色创新实践的“核心密钥”。培育特色创新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周期性长,特别是要培育切口小、辨识度高、实效性强的创新项目并非易事。在创新实践中,越城区人大坚持把融入本地优势作为培育特色创新项目的“关键一招”,探索运用“错位创新法”、“嫁接植入法”、“车马结合法”,主动寻求特色、积极融入特色、全力提升特色,系统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创新项目。如,在培育代表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特色创新项目时,越城区人大充分利用集成电路产业集聚的特色优势,率先组织街道人大在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西园)和头部企业长电集成电路绍兴有限公司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点,深入开展“芯城每月谈”代表问诊议事主题活动,积极助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起到了“小切口、大场景”的效果。2024年11月,相关创新经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国人大网》刊载推广,并受到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三、聚焦“风口”是推进特色创新实践的“点睛之笔”。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是培育特色创新项目的重要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在培育特色创新项目中,越城区人大始终坚持聚焦“风口”、顺势而为,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持续提升特色创新项目的“含金量”和影响力。如,2024年7月,党的二十大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的重大决策部署后,越城区人大迅速迭代深化“代表进直播间”长效机制,探索打造“到基层找题、促干部答题、为群众解题”人大代表高效履职新模式,持续擦亮了“代表进直播间”特色创新“金名片”。 四、鼓励“首创”是推进特色创新实践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是创新实践的策源地和沃土。在开展特色创新项目培育中,越城区人大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方针,切实打破思维定式,大力引导和鼓励基层首创,全面激发了基层人大组织和人大代表的创新活力。区内已先后涌现了“菜单点题式”局长·代表面对面、“双亮双联双进”、工业社区代表联络站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联络站点+契约共建”打造城市版“枫桥经验”、代表联络站点助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特色创新做法,有效营造了“比学赶超、争先创优,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创新氛围。 来源:越城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