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戚伯芳:以爱为犁育希望 情系民生守初心
发布日期:2025-04-27 浏览次数: 字号:[ ]

在义务教育的战线中,她是用爱耕耘的普通园丁;在基层治理的阵地上,她是汇递民智的履职先锋。绍兴市人大代表、城新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戚伯芳,30年“以爱育爱”,坚守讲台,连任两届代表,践行“枝叶关情”,用自己的满腔热忱把履职的答卷写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刻进选民的心里。

深耕教坛:以爱为犁耕育希望

自1994年踏上讲台起,戚伯芳始终扎根教学一线,凭借创新思维与满腔热忱,为课堂注入活力,点亮孩子的求知梦想。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她反复打磨教案,精益求精;为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她精心策划别开生面的课堂活动。在学术研究领域,她多次参与教材编写,负责的课题数次在省市立项,取得了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诸暨市优质课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牵头实施的课程入选浙江省精品课程2例,诸暨市精品课程3例,在各类期刊发表的论文近30万字,此外悉心培养了多名徒弟成长为骨干教师。其中《农村学校小胖墩的健身行动研究》等课题,引发省市媒体的关注。

2016年,已是高级教师的她主动申请到山区乡镇支教。面对山区学校师资流动大、骨干教师匮乏的困境,她三年如一日,手把手指导68名青年教师,促成城乡教师双向交流,让山区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青年教师在各级赛事中屡获佳绩。她关心弱势群体,关爱困难学生,自掏腰包或牵线帮扶30多名贫困生,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戚妈妈”。

守护心灯:用爱驱散成长阴霾

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戚伯芳早在2007年便开始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山区乡镇支教期间,她创办了浙江省首家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这方不足10平米的空间,成为山区孩子的“心灵驿站”。她通过一对一谈心、团体辅导等方式,专门疏导留守儿童的青春期困惑、亲子沟通障碍及同伴交往难题,让封闭的内心重新拥抱阳光。“我发现现在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和家长群体在增加,想用专业知识为他们撑起心理之伞。”带着这样的初心,她开通QQ、微信在线咨询通道,24小时接受青春期孩子的匿名求助,累计处理个案超百例;年均开展25场以上心理健康公益讲座,足迹遍布学校、社区,将“情绪管理”“亲子沟通”等实用知识送到家长手中。

2019年调任城新小学后,她在诸暨市妇联和浣东街道中心学校支持下成立“浣东幸福学堂”,搭建起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桥梁。辖区7所小学、10所幼儿园的家长代表组成学习群,每天早上7点20分,戚伯芳都会准时推送“幸福微课”:从《非暴力沟通》的话术拆解,到《父母和孩子交流的道与术》的案例分析,她用通俗语言指导家长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家长代表将音频转发至班级群,形成“1个代表带动多个家庭”的辐射效应,让科学育儿理念在浣东街道蔚然成风。这套“线上微课+线下指导”的模式,累计服务家长超3万人次,成为了家校共育的标杆项目。

她的双休日和寒暑假,不是在社区志愿服务的路上,就是在诸暨市中小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公益咨询的路上,在她和团队小伙伴的共同努力下,给全市青少年多了一把安全保护伞,为千家万户带去幸福的源泉。

履职为民:扎根基层传递民声

作为人大代表,戚伯芳始终将教育一线的观察转化为履职建议。担任绍兴市人大代表9年,她为百姓鼓与呼,提了20个合理化建议,并得到有效落实,两次获评绍兴市人大代表优秀建议。2025年绍兴市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上,她直击教育痛点,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抓好教育松绑减负”等建议,有力助推城乡教育均衡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她多次呼吁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强调“有效沟通代替强压干预”,推动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心理干预机制。基层调研中,她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外来务工子女适应困难等问题,通过建议案推动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促成“关爱留守儿童情感依恋项目”扩大覆盖,让更多孩子获得心理关怀。

她是学生眼中的“戚大大”,家长心中的“暖心导师”,更是群众认可的“为民代表”。正如她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30年时光,她用爱与责任摇动着无数孩子的成长之树,用履职担当守护着万千家庭的幸福之光。





来源:诸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