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干部做好新时代代表工作需要把握好四对关系 | |||||||
|
|||||||
做好新时代代表工作,是深入学习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实践,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任务。当前,深化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和人民需求深度调整,如何做好新时代代表工作、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好人大代表作用,是时代交给每一位人大工作者的深刻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关于“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各级人大常委会做好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代表工作,归根到底还是和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工作。人大代表,从人民群众中选举出来,又生活在人民群众当中,恰是民情民意的天然载体。作为人大干部,服务对象就是人大代表,职责就是要保障代表正确且有效行使其权利,更好发挥代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把握好四对关系: 要坚持对标对表,把握好“高”与“低”的关系。即对自我要求高一点,对代表和群众姿态低一点。从法律上看,人大常委会可以设立若干工作委员会作为它的工作机构,各工作委员会为常委会、人民代表大会更好行使代表权力提供服务保障。人大干部要常有“服务员”的自我角色认知,严格自我要求,增进对人大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为代表正确行使和充分享有其权力和权利做好监督指导,促进代表主动行权、正确行权、高效行权。要充分尊重每一位代表、群众,不能也不应因其职业类别、社会地位、亲疏远近等因素厚此薄彼、“两副面孔”,对于其反映的问题和诉求要一视同仁、认真研判,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解决,努力实现代表及群众民主权利保障到位。 要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好“根”与“叶”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代表履职的多元需要也不断变化,代表工作要求也随之不断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人大干部要坚持筑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人大制度根基,深入学习其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重大意义。同时,结合时代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基,创新代表工作方式方法,以数字技术应用、线上履职平台建设为媒介,以各地代表家站、基层单元为主阵地,实现民情民意一键直达、高效便捷,助力代表履职更加直观、更加可感,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具体实践中“开枝散叶”,确保代表工作更好为人民发声、为人民建言、为人民解困。 要坚持点面结合,把握好“小”与“大”的关系。善于从“小切口”中看见“大问题”。由于生活和工作等多种因素限制,部分人大代表的活动范围有限,往往只能了解一时一地的民情民意,而对整个辖区面上情况了解不详。这导致代表提出的部分建议,只局限于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一个区域、一个群体的个别案例,不能直指问题核心。人大干部要善于捕捉这些“小切口”中蕴含的普遍性问题,如一段河道发黑发臭,可能与污水违规排放或流域治理问题有关;施工现场扬尘严重,可能与违规作业、监管不到位等有关;涉企执法过多过频,可能与执法计划制定不科学、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基础不牢固等有关……见微知著,以“微实事”推动“大民生”。 要坚持服务引导,把握好“潜”与“显”的关系。探索人大代表显性履职和潜性价值的有效作用机制。人大代表是一个统一身份,但并不是唯一身份。实践中,人大干部往往只注意到其代表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人大代表作为社会建设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代表的组成结构复杂、行业分布广泛,是本区域内各行各业的典型代表、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代表工作中,人大干部不仅要把握人大代表依法履职这一显性职能,还要深挖其本职工作与中心大局的促进关系这一潜性作用,为其立足本职双岗建功提供机会与平台,鼓励其从本职出发做百姓期盼的事,如投资产业、促进就业、文旅宣传、基层治理等,实现双岗建功与经济社会发展双向奔赴、形成合力,推动改革发展红利全民共享。 来源:柯桥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