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同山镇人大:生态文明走实 乡村振兴添彩
发布日期:2025-07-10 浏览次数: 字号:[ ]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年初以来,同山镇人大始终坚持“大生态观”,充分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框架,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不仅筑牢了生态屏障,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源泉。

坚持理论引领结甜果。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镇人大提出“三生共赢”目标:即通过生态保护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统一。针对白酒同山烧支柱产业,引导酒企、酒坊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建立“高粱种植-酿酒-酒糟循环利用”全产业链模式,既减少污染排放,还提升产品附加值;还带动当地农户种植高粱超万亩,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特别是代表们提出的“建设同山烧酒业废水管网的建议”已规划启动,产业发展定能迎来新局面。

创新制度机制强保障。基层农村生态治理问题复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此,镇人大参照《浙江省人大环资工作规则》,制定《同山镇生态文明建设报告内容清单》,涵盖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六大领域,细化32项量化指标,并形成“代表调研-问题反馈-政府整改-人大督办”闭环机制。如,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中,明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等硬性标准,通过人大代表片区联络室定期公示进度,接受群众监督。

打造生态产品生真金。镇人大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探索生态产品与真金白银转化路径。利用6万余亩森林资源,推动“碳汇林”项目建设,通过森林经营碳汇交易,使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发挥布谷湖水域优势,构建“生态+旅游”模式,整合10公里同山溪水系、省级文保单位边氏宗祠等资源,打造“山水人文景观带”,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增收约30%。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从政府资金中提取300万元用于水源保护、林地复绿等绿色民生实事,持续靓化绿水青山、根植生态优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