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新引进高校人才培养和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能力的建议 | |||||||
|
|||||||
高等教育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外部正效应。大学作为教育的聚合体,其外部正效应从宏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它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资源的整合、解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微观方面看大学的建设对当地的居民收入结构、劳动力转移、当地经济经济增长点、培养重视教育的意识、形成文化氛围等都有深远的影响。近五年来,绍兴地区先后引进了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树人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和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等高校。高校的引入和建设,对当地的区域经济有着明显的影响,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提升周边土地利用价值、城镇人气居民文化提升、当地教育事业提升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效应。为了进一步激活新引进高校服务地方能力,针对现有教育经费投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市和各区县市共同发力,进一步加强对新引进高校教学建设的支持。 2013年以来,新引进高校改变了各区县市没有大学的历史局面,各区县市对校园建设、人才引进给予了大量支持。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高校并不是“市属高校”,不能享受市属高校的同等待遇,以至于相关教育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例如,这些新引进高校在申报相关教学建设、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建设等课题时,只有立项上名的支持,资金要自筹,没有资金上的支持,同等项目市属高校则有资金支持。 建议市和各区县市相关机构共同协商,资金支持由各区县市提供财政支持。另外,据了解,市属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对生均教学经费有600元/年的补贴费用,对新引进高校能否由各区县市地方财政提供一定的生均教学经费补贴,为新引进高校建设和教学质量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2、推动新引进高校建立地方特色学院,精准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现有新引进高校由于资金筹措困难、历史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结构方面并不能与地方的主导产业经济相匹配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例如,柯桥区是亚洲最大的轻纺产业市场,目前已经引进两所大学,但是这两所大学至今仍然没有纺织材料学院或者服装设计学院,柯桥区在花样设计、面料分析与设计、服装设计方面仍有较大的人才缺口,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非常紧缺。据初步调查和了解,由于没有材料与服装学院这样的地方特色学院的人才培养氛围,几乎没有毕业生在这些急需岗位就业。 建议:(1)政府要把地方特色学院和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区县市在资金和政策上提供保障,引导和鼓励企业或行业协会参与,共同推动建设新引进高校地方特色二级学院,加大对基础教育设施的软硬件投入和全职人才引进力度,培养能够精准服务地方产业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2)各区县市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建立专家委员会和成立专门的领导工作小组,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能够精准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课题研究,特别是注重智能技术、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和应用。 (3)把握好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有效性,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细则,例如花样设计版权保护,注重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良好的工作条件。 3、关于推进地方高校向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的应用型特色高校建设发展的建议。 企业创新离不开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进地方高校向应用型特色高校建设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与本地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对与地方经济发展和转型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例如纺织服装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政府应当鼓励探索现代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建议:(1)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努力增加用于试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现代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有计划地支持地方高等和中等院校更新设备、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关键是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订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2)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3)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政府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来监督和控制企业和学校的行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扮演调整与协调的角色,指导和管理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校企合作良性发展。二是要建立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学校管理制度。例如《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规程》、《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办法》等。三是要建立具体的合作目标体系及实施细则,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如《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办学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校企共建共享实践基地计划》、《校企共引共享高级人才协议》、《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校企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等。 (4)探索建立基于优势互补的高等和中等现代职业教育无缝衔接的运行机制。高等和中等教育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两种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整合和衔接能够促使双方共同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通过鼓励本地高等和中等院校开设相关特色专业由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继续深造的途径,可为本地企业提供多层次的实用技术人才和创意设计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进步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