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城市共享单车有序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发布日期:2018-07-23 浏览次数: 字号:[ ]

自共享单车(这里指公交自行车以外的共享单车,如摩拜、小黄车等)诞生以来,一方面为老百姓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破解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环保出行得到提升,所以共享单车迅速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产品。但目前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死车问题(无法正常用车的情况)依然突出。我们经过调查,按照共享单车停放位置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四类:

1、机动车道上,机动车道路归交警管。2、街道公共道路,这里归城管管。前两种都是属于乱停乱放,可以被依法暂扣车辆的。3、私人住宅,类似小区,商业地产。这一类不属于乱停乱放,但是由于区域限制,除住宅区人以外,其他人无法进入,导致死车。4、共享单车的承包停车区域,类似停车桩。停放在此处,不属于乱停乱放,也不属于死车,缺点是区域固定,不能随停随走,使用率不高。

目前主要存在问题

(一)无序停放:公园等景区、路旁、住宅区内经常可以看到,单独或三三两两的各色单车横七竖八随意停放,有的甚至直接放在非机动车道或者人行道上,不仅影响市容,有些更是挡了行人或非机动车的道。

(二)死车问题:像迪荡CDB地区,在高峰时段会呈现单向流动特点,有些单向流动甚至不构成循环。很多用户骑车之后,随手停放,各种角角落落。下次需用的时候,其他用户死活找不到车。

意见和建议

(一)管理层面:针对日渐膨胀的网络或公共交通工具进行立约,以此规范。比方在运营审批时就约法三章(比照市区环境卫生考核办法),考虑整个运营过程,从头到尾进行监控与管制,如违反交通、收费、市容、城管等的,纳入相关执法部门(如:数字城管)的综合管理范畴,限时整改、或予以一定处罚,真正从源头上逐步进行规范。

(二)经营层面:好的商业模式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运营方法和经营策略来约束与引导用户的,故建议尝试通过以下模式让共享单车用户进行自律自控,一定程度上缓解乱停车和死车问题。

1、潮汐逆流补贴:例如上班高峰期,从A地到B地为用户常规流动方向,B到A流量就会很小。这时如果车子都流向了B,那么A处的人就没法找到车子。这时可以推出(在平台上提示),本时间段B到A骑车,由平台提供补贴或者免费(可以用优惠券等的方式,下同),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拉动从B往A的流动。

2. 提前预约调配:通过提前预约锁定车子,锁定时间为半小时,或者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如果约不到车,就是提前调配模式触发了,这时平台可以开始调配车辆,最好在平台上提示调配所需时间(类似滴滴打车时有提醒车辆到位时间),方便用户选择是否等候。一旦超出用户等待时间,对继续等等的用户,适当进行可以补贴。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如果在最优条件下,车辆能做到停下即骑走,提高使用率。

3、任务悬赏调配:不论如何自动调配,依旧会有角落被遗忘的车子。针对这些被定位在偏远地区或久不动位置的车子可以开启悬赏模式。如果持续补贴依旧没人骑走,只能由工作人员进行手工调配,规正停放位置。

4、 收工回巢模式:这是将车辆召回的一种方式。比如在每天20点发起收工提醒。在外面的车辆,不论是否使用,都进入回巢模式(回哪里,看平台调配,大数据分析明天哪里需求量高,就按比例停放)。正在使用的车辆,回巢成功,予以减免1-2个小时的费用。没有使用的车辆,只要使用,就进入回巢模式,骑行给予折扣。这样部分共享单车会自动完成回巢,省却回巢成本、减少乱停放现象。

由于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运作的强势介入,导致更多的问题逐渐被暴露。在快速扩张和寻求变现的过程中,共享单车的运营者们一定不要忘记,共享单车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共享单车自己的硬伤。只有这样,共享单车才会走向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