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振兴乡村教育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8-08-13 浏览次数: 字号:[ ]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目标,其中包括两个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一是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这为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未来农村教育是什么样子?我们给老百姓什么样的教育资源?给贫困家庭子女怎样的教育出路?是每一个教育人深思的问题。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村教育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短板。无论从规模还是从质量上来讲,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几年来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实行教育公平,城乡差距有所改善,但是差距依然存在,发展不均衡依然存在,老百姓对农村教育质量依旧持不信任的态度。

绍兴境域内丘陵山地多,散落在山区的村落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惜背井离乡,不惜放弃在农村发展的好时机,到城里去打工租房,为的就是让孩子在城里上学,享受好的教育资源。这些年青的父母都是青壮劳动力,新农村建设也正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但是,为了孩子,他们不得不留在城里。

所以,办好农村学校,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解决当前农民心中之无奈。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城乡共同发展、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愿景。办好农村学校能够缓解城区学校的拥挤,推进城区学校取消大班额工作。

基于此,办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学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需要顶层设计。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审视农村学校发展。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农村学校必将长期存在而且不可或缺。因此,办好农村学校,应该成为乡村振兴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是要留住人:留住群众,留住教师,留住学生。需要各级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时,因地制宜统筹产业规划、经济发展、精神文明等各方面因素,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推进乡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报告中阐述的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交通便利、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就能最大限度留住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乡村学校布局,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包括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健全完善有利于乡村教师安心从教的激励机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和聘用、带薪进修、舆论宣传、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并举等措施留住乡村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为抓手,最大限度解决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和教育质量不高问题。通过集团化办学,把优质的教学资源向农村下沉。把留住群众和教师的问题解决了,留住学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是派好的校长去引领教育质量的提升。在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的前提下,农村学校要集中所有的力量提升教育质量。但凡生源稳定甚至回流的农村小学,其校长总能善谋善为,其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保持本乡镇前列,其办学行为总能得到群众认可和信任。这就印证了一句话: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实现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健全校长激励机制,让更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校长岗位,也可以在城区好的学校中锻炼成长的副校长或中层正职中挑选。农村学校校长要带领教师深度挖掘地域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学校课程,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小校小班优势,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帮扶,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发展,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四是要借力借智,利用信息资源,深度促进农村学校发展。随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尤其是宽带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全覆盖的背景下,要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实现农村所有的教师 “全员会”,使在线教研、远程网络备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教学实践成为突破农村教师教育思想滞后、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研活动缺乏引领等教育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形成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把乡村教育办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