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游管理的几点建议 | |||||||
|
|||||||
近年来,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旅游市场为50亿人次,年均增长11.08%。如此大的市场体量,如此快的增长速度,是政府、企业民众所乐见的。但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是,一些欺客宰客、不正当竞争等扰乱市场的行为时有发生,尤其导游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导游作为旅游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其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等直接影响到旅游者整个旅游体验的品质。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导游员的社会形象不仅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出现日益负面化的趋势,导游职业正在失去荣誉感和吸引力。以新昌为例,截止2017年,拥有导游证的人员为110人,实际从业人员为20余人,从2011年到2017年,导游的年增长量还不到1人,这与飞速发展的旅游市场是极不相适应的。实际上,多年来旅游主管部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在完善导游管理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努力,如推行导游准入制度,促进建立导游公司,但效果并不显著。鉴于中国导游问题的普遍性,因此其原因不能单纯归咎于导游的个人素质,而应该是受制度因素所影响,须选择建立适宜的管理体制: 一、增强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 导游服务质量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导游群体内部的问题,其背后是旅行社企业运营模式的扭曲。在旅行社低、零、负团费、导游买团的运营模式下,导游人员不仅要为游客提供服务,还要承担为旅行社企业赚取利润,为自己赚取基本生活费的任务。如此一来,导游服务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顾客导向。因此,要解决导游服务质量问题,首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旅行社企业的运营模式,而且需要借助于有效的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 二、健全导游管理系统 绍兴市导游员总体数量不低,但实际从业率低,淡旺季明显。在旅游旺季,旅行社、景区都处在“找”导游的状态,绍兴市导游管理平台激活平台功能,为旅游企业和导游搭桥梁、促融合、信息公开、供需共享,缓解旺季“导游荒”,也使导游执业渠道由单一旅行社委派转型为旅行社、互联网平台以及服务机构等多元选择。 三、完善导游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希望通过数量控制提升服务质量,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起点约束往往不是一劳永逸,导游工作具有独立性,也就无法避免导游服务中的机会主义。从导游实际工作需要看,导游准入门槛考核不宜过高,应主要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特别是现在全国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大形势下,吸引不同类型的人才从事导游工作,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 四、健全培训体系 健全培训体系是提升导游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要构建强制性培训与自愿性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相衔接,课堂培训、实操培训、网络培训相统一的复合型培训体系。 五、建立导游职业激励机制 激励原则的重要前提是科学性和有序性。建立优秀导游奖励基金,确定奖励标准,每年定期评定。基金有旅游主管部门拨款,旅行社提交和社会资金三部分构成,对不法旅行社和导游的处罚款项也可补充奖励基金。通过积极的、常态化的激励手段,培育导游积极向上的行业风气。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