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制造业基层青年技术工人获得感的建议 | |||||||
|
|||||||
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我国要确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质量强国。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制造业基层技术工人队伍。 我国制造业基层青年技术工人现状 (一)薪酬待遇偏低。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基层技术工人的贡献。高速经济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的薪资水平基本翻了好几番。基层技术工人作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从总体上来说,大部分技术工人的的薪资和待遇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刚进入社会和企业,正是处在积累技术经验阶段,工资水平更低;据统计,一线城市以及中小城市青年技工工作量大,工作环境简陋,但平均工资远远低于普通白领。 (二)社会地位较低。一直以来,社会人才观存在偏差,对技工认可度不高。在人们的观念中,技术工人就是简单的“工匠”,是“双手油污、浑身汗臭、收入低下”的人群,这些根深蒂固的错误价值观念,让技术工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使得青年人更加不愿意成为技术工人。 (三)晋升通道单一。地位低、收入少的同时,基层技术工人也缺乏培训提高的机会,上升空间极其有限,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宁可高薪聘请国外高级技工,不愿培养自己企业的青年技术工作人才,整个技术工人队伍后续乏力、不断减缩,无法满足青年人对工作待遇和工作尊严的期望,致使年轻人都不愿意当工人。 (四)青年技术工人招聘困难。随着90后逐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由于风口红利的影响,其从业人员以更低的付出比制造业人员得到了更多的回报,而且其代表着新兴经济;因此更多的年轻人在择业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互联网行业。导致制造业招工越来越困难,甚至根本招聘不到年轻的基层制造业员工。根据我的初步调查来看,就新昌地区而言,不管纺织、医药、机械制造行业一些重要岗位的技术工人年龄都比较大,后续而且后续招聘基层员工越来越困难。 二、基层青年技术工人待遇低下的主要原因 (一)产业结构转型困难,劳动力生产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承接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成为了“世界工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国产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和转型需求,转型的进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自身转型困难,无法产生出应有的价值和效益,基层技术工人作为产业发展中庞大的人群队伍,薪资水平的提高和待遇提升都受到了限制。 (二)整体队伍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虽然技术工人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技术学院的准入门槛过低,师资力量较差,硬件设施落后,让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专业知识。参加工作后,企业缺乏对技术工人的相关职业培训,工人不能及时学习到先进经验,技能提升困难,大部分技术工人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机械操作或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一系列原因,制约了基层技术工人收入的提高。 三、提高技术工人存在感的措施 (一)与五四青年节结合起来,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绍兴地区年龄低于35岁制造业青年基层技术工人最美工匠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政府和媒体加大舆论宣传,用正确的价值观、地位观、职业观引导人们,树立劳动光荣、劳动自豪的社会风气,从思想上转变青年人择业观,肯定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认同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引导人们在思想上尊重技术工人。在政策引导上,应该积极为技能人群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消除不平等的就业障碍与歧视。同时,制定并出台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相关政策法规,给企业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做出法律约束。 (二)健全教育体制,创新培养模式。面对当前基层技术工人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大力健全教育,创新技工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突出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本制度,把工学一体化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引入先进教学经验,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有的施教,学以致用;提高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标准,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准确预测市场人力资源需求和就业状况,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三)制定法律规范,维护合法权益。提升基层青年技术工人待遇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目前技术工人待遇的提升存在不少障碍,主要是缺乏法律的规定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制定相关法律规章,依靠行政执法手段督促用工单位尽快健全技能和薪酬的配套机制,用立法保障技术工人的基本权益,从而提升技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一切依法办事。应当,使提高制造业技术工人待遇有法可依,有规章可循。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制造业未来如何,更多取决于我们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质制造业基层青年技术工人队伍,因为他们才是代表着制造业的未来;制造业青年基层技工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技术创新、企业转型的中坚力量,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理应得到企业、社会以及公众的认同。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