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厨余垃圾入手,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再利用的建议 | |||||||
|
|||||||
《关于打好“八大战役”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打好垃圾分类处理持久战的要求,目标是2017年底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居民分类知晓率100%,投放准确率85%以上,分类小区达标率70%以上。方案实施后成效究竟如何? 一、居民对垃圾分类依从性低,分类效果差。经实地调查,在柯桥街道锦江花园、大阪风情、鉴湖景园等十个小区的现场调查中发现,小区垃圾分类宣传橱窗和垃圾桶配置均完好,居民对需要垃圾分类这件事的知晓率几乎达到100%,但民众对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大多表示困惑或表示目前无法做到,垃圾分类的实际依从性很低,垃圾桶内几乎均是未经分类的混杂垃圾。据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依从性低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类: ①对垃圾分类的意义认识不够:在社区而言重心主要放在设置宣传橱窗、更换与配置分类垃圾桶等硬件设施上,并未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方法和重要性进行口头、书面或微信等多种形式宣传,民众对垃圾分类的意义认识不够。 ②对做好垃圾分类的信心不足:民众普遍认为家庭垃圾分类如此麻烦,况且只是源头做好并不能解决问题,垃圾车、垃圾中转站并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对此多人抱怨:“我们把垃圾分开放了,但最后还不是又放在一起了”。 ③垃圾分类的要求不明确一致:例如对厨余垃圾的种类多个小区不一致,有的把盆景等植物的残枝落叶也归入其中,动物骨头则归入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都有等等。 ④垃圾分类的方法过于琐碎:普通小区一般都是配置有毒垃圾、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4只垃圾桶,按此要求居民家中势必也要配备3-4只垃圾桶,居民大多便知难而退。居民反映,小区物业保洁人员、拾荒者倒是热衷从垃圾桶捡“有用”垃圾。垃圾的处置不当,老百姓对打赢持久战的信心明显不足。 二、调查中还发现,村居民的大部分生活垃圾是厨余混杂垃圾。而在这诸多的垃圾中,最易变质、污染环境的,则是厨余垃圾。厨余混杂垃圾处理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在家庭生活中,厨房垃圾是个无形的杀手,每天在餐桌上剩菜剩饭、瓜果残余、蔬菜叶根等厨房垃圾量最多,不及时清理会导致很多问题: 一是极易腐烂产生恶臭、细菌、飞虫等,培养了“三害”,影响居家安全,给家庭生活带来困扰;二是污染环境,通过下水道产生污水,在分类运输过程中,经常引起二度污染,马路,垃圾中转站周围的空气质量,阵阵恶臭往往来自餐厨类垃圾。垃圾分类是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打好垃圾分类持久战广大民众才是主体力量。 为此,我们认为从老百姓最日常的厨余垃圾入手,达到生活垃圾的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是打赢垃圾分类处理持久战的基础和关键,具体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众垃圾分类意识。切实做好垃圾分类的有效引导,无论机关、单位、社区、街道、农村,不仅仅是硬件设施要配置到位,垃圾分类概念要明确一致,社区和村干部还要对居民、村民进行口头、书面、微信等多途径多渠道宣传、指导、监督,增强民众垃圾分类意识,提升民众对垃圾分类的依从性。建议2018年起,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活动,全市打造“百个小区、千家餐饮企业、万户普通家庭”垃圾分类样板,并在不同媒体推广宣传。 二、应用先进科技设备,优先处理厨余垃圾。厨余垃圾约占家庭垃圾的30%,且厨余垃圾含水量高、散发臭味、滋生“四害”、容易对垃圾容器污染腐蚀,建议学习日本在推行垃圾分类中的有效经验,首先做到垃圾“干湿分开”,在家庭、酒店、小餐饮、企事业食堂推广应用厨余垃圾处理器和自动堆肥器。 1.家庭推广。日本松下、夏普等公司面向日本家庭,研发出“生垃圾处理机”(价格约人民币5000元)。安装在家庭厨房的水槽下方,和水槽的下水口相连,处理机会自动将厨余垃圾搅拌、粉碎,最后用热空气烘干成粉末,处理后的垃圾体积只有原来的1/7。人们只需定期将机器下方的抽屉拉出,清理粉末即可。家庭将处理后的粉末进行简单发酵,制成肥料,为花草施肥,形成了良好的资源循环再利用。自动堆肥器可将瓜皮果壳进行自动分解,成为营养绿植的有机肥料。建议政府列出一部分垃圾分类专项资金,对居民首次购买厨余垃圾处理器者,凭发票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激励民众做好家庭即时就地处理厨余垃圾的积极性和依从性,减少生活垃圾。建议在全市各区的几个高档小区先试行,后逐步推广到整个城区和农村。引导民众充分利用厨余垃圾处理产生的有机肥料可用于家庭养花种草和发展有机绿色农业。 2.酒店、小餐饮和企事业食堂普及。现酒店、小餐饮和企事业食堂中的厨余垃圾,除了部分有偿运走外,还有大量餐后清洗餐具时的剩饭、剩菜、油渍等液体及细碎厨余垃圾依然会流入下水道,污染环境。因此,建议安装大功率厨余垃圾处理器,将厨余垃圾转化成粉末有机肥料,将污染环境的垃圾转化成发展有机绿色农业的宝贝。 通过在家庭、酒店、小餐饮、企事业食堂推广应用厨余垃圾处理器,对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减少垃圾产生量,提高资源再利用。 三、完善垃圾处置环节,简化垃圾分类。 从源头-中转-终端全程实行垃圾分类和无害化技术处置,相关部门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生活垃圾只需要将厨余垃圾单独减量化处置利用后,其余垃圾实行简单“二分法”,即可回收、不可回收两类即可,无论家庭、小区、企事业单位、街道农村、垃圾运输车辆必成套配备“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桶,以此增强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和依从性,消除人们对垃圾分类的畏难情绪、麻烦感,实现垃圾分类易操作、真行动,真正打赢垃圾分类的持久战。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