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浙江省军民融合低空服务保障中快速融入大湾区建设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2-27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大湾区”。杭州湾经济区位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地带,是我国南北海运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字形交汇区域,是国家“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枢纽功能区”,它主要覆盖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六市,拥有浙江省68%的经济总量、55%的人口、78%的发明专利申请量、76%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的境内上市公司、75%的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沿海滩涂和深水岸线资源丰富,宁波舟山港为世界第一大港,货物吞吐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它将成为继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湾区,也有希望成为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中国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全球第五大湾区。杭州湾大湾区战略将浙江发展提升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战略高度上,将为湾区内的各个城市带来新的动能。

“大湾区”战略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全省各地的积极响应,各地都在抢抓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契机,借此重塑竞争优势。我们绍兴作为传统制造业的基地,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发挥在“大通道”上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实现“弯道超车”。为此,建议市里创新大交通体制,立足绍兴实际,在绍兴打造浙江省军民融合通航服务保障中心服务大湾区低空短途运输,为打造通达、快捷、便利的绍兴交通体系增添新活力,更好更快地融入“大湾区”。

一、绍兴打造浙江省军民融合低空服务保障中心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促进大湾区通航产业发展。国家高度重视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把发展通航作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更是密集出台文件支持通航发展,去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近年来,国家民航总局在大刀阔斧推动“放管服”改革,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就是通航“放管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提升服务能力来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绍兴一旦建成,就能为区域内通航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2、有利于促进大湾区低空空域开放。由于大湾区空域结构复杂,一个飞行活动可能涉及多个空域、多个军民航管制单位,飞行计划审批往往需要跨地区、跨部门申报,流程繁琐、周期长,直接影响了飞行组织与实施。在绍兴打造军民融合低空服务保障中心,建立和理顺了通航用户和军民航管制单位间的沟通渠道,明确了一个地区范围内不同空域的申请条件和渠道,并通过服务站向社会公布。通航用户通过飞行服务站即可提交相关材料,这种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极大简化通航用户飞行计划审批程序和时间,提高了运行效率。同时飞行服务站对于及时了解、汇总通航用户的空域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军民航空域管理部门通过服务站可以有效建立起空域需求的收集反馈渠道,从而分区域的推动低空空域的划设和使用,使低空空域划设更加符合通航发展需求,也为深入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创造条件。

3、有利于绍兴快速融入大湾区。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通航产业,而大湾区要发展通航产业更是离不开低空保障服务中心。但目前,浙江省乃至整个大湾区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中心,服务保障能力特别是适应更广泛通航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难以为大湾区通航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绍兴打造浙江省军民融合低空服务保障中心,构建大湾区低空飞行保障服务网络,将使绍兴成为整个大湾区低空飞行保障服务的中心区域。

二、绍兴打造浙江省军民融合低空服务保障中心已具先发优势

1、行业层面:我国低空飞行服务体系建设已具有一定基础。围绕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民航各相关单位已经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开始着手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了规划和布局,从规范标准、服务试点、系统建设、产品制作、监视体系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工作,为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规范标准方面,空管办研究制定了《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系统建设和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对飞行服务站的基本功能、系统配置和服务提供就提出相应的管理要求,并组织民航相关院校组织开展了对飞行服务站专业人员的培训,为低空飞行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法规和人员条件。在服务试点方面,前期国家空管委、国家发改委相继组织开展了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和通航发展的试点,民航也组织开展了区域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的试点,并取得良好效果,积累了经验。在系统建设方面,空管局系统谋划,组织开展了地区空管局飞行服务中心建设和ADS-B布点等低空监视能力建设,为低空飞行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硬件条件;在产品制作方面,空管办空管局开展了低空情报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了目视航图的制作标准、开展了通用机场情报资料的收集、开展了通航情报产品和目视航图的制作,为低空飞行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软件条件;在监视体系方面,空管办制定下发了《民用航空低空空域监视技术应用指导意见(试行)》,提早布局,构建以北斗定位信息为核心,兼容各种监视技术的低空空域监视技术服务保障体系,为低空飞行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政策支持环境。试点地区也完成了地面和机载设备的验证,这些都为我们建立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提升低空服务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2、实践层面:我市低空飞行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成果。我市的新昌万丰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平台已于2018年8月通过空管、民航以及省级相关单位的联合验收,系统功能和性能能够满足通航飞行保障需要,并已在正常运营。目前在全省已建有六个ADS-B对空监视和地空通信台站,实现对浙江省内6个通用机场的全覆盖,能够为通航飞行提供全天侯对空监视、地空通讯、飞行计划申报、气象情报、航行情报、救援等保障服务,是全省唯一一个实现跨场指挥的平台。

三、对绍兴打造浙江省军民融合低空服务保障中心的几点建议

1、将万丰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平台打造成为浙江省军民融合低空服务保障中心。我市可依托万丰较为成熟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平台,积极向省里争取,将万丰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平台定位为浙江省军民融合低空服务保障中心,实现大湾区低空飞行的“集中管理服务”,同时协助其向上争取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待条件成熟时争取纳入国家军民融合试点,上报国家空管委予以认证。

2、建立浙江省军民融合低空服务保障中心建设军地工作机制。由市政府出面协调,加强与大湾区内相关部门的日常联系对接,建立军地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积极协调辖区内军航管理单位,使飞行服务站实现与军航单位的对接,理顺空域使用、飞行计划、飞行动态管理流程,建立日常联系对接机制,确保低空飞行安全、顺畅、有序。

3、争取在绍兴开展大湾区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在浙江省军民融合低空服务保障中心基础上,借鉴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经验,积极争取在大湾区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建立大湾区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运行中心,实现在大湾区协同管理空域内的飞行活动仅需通报协同运行中心备案,从而扩大通航企业与航空器驾驶员的自主性,简化飞行流程,提高低空空域利用率,确保“看得见”、“联得上”、“控得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