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轻学校负担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2-27 浏览次数: 字号:[ ]

减负早已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甚至人们对这个话题变得有些麻木了,大家在说的教育减负,是指给学生减负。近年来,学生学业压力过大成了社会热点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很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这种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随着规范办学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各级各类对学校检查变得更加频繁,一些额外任务也相继而来。各类比赛、迎检工作、争创活动、安全教育检查等,有的是省、市、区三级重复检查验收的,还有辖区单位,定期不定期检查不属于教师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名目繁多的检查,让学校领导和教师疲于奔命,忙于应付总结汇报,许多教师感觉工作压力特别大,很无聊,很无奈,很倦怠,缺少职业幸福感,大量消耗了本应投入本职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教书成了副业,难免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据某校收发文件通知的教师诉苦,每天接收上级部门各种文件通知就得耗费一节课,可想而知落实这些文件通知种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我对绍兴市各个县市学校进行了调研,得出了以下数据:从2018年7月1日到12月27日短短半年不到时间,学校收到文件通知如下:绍兴市越城区585条、柯桥区811条、上虞区923条、新昌市753条、嵊州市546、诸暨市719条。这些通知文件好多涉及非教育单位,有禁毒办、环保局、文明办、计生协、妇联、红十字会、司法局、公安局、关工委、601办公室、节水办等部门联合发文。最近有一种很不好的趋势,喜欢让教师、家长强制关注某些公众号,完成里面的题目或投票,有的甚至还要求微信截图为证。

教育部学籍管理、省教育厅计财处学籍、保险公司、精准扶贫办、学生体质健康、禁毒知识答题、教育部人人通……已达数十个平台,说句实在话,师生平台居多的账号、密码都得用文档记录,各种材料上让教师疲惫不堪,需加班加点完成任务。

这些年有一种现象,一说到什么重要,就要“进校园”:“法治进校园”“廉政进校园”“国学进校园”“消费维权进校园”“生态文明进校园”“消防安全进校园”“防震减灾进校园”“地方戏曲进校园”“民俗文化进校园”“人工智能进校园”……林林总总不下40个。重视教育应当“从小抓起”这没有错,提高公民意识和素质完全有必要,利用学校能快速达到目标。但问题是,什么都“进校园”,校园能装得下吗?学生的脑袋能装得下吗?适当的内容进校园,能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获得更多知识,但内容过多,不加筛选,就会适得其反,变成应付,让师生反感、排斥。校园需要安静,教育是农业,有它本身特点,要慢慢等待,遵循教育规律,用足够的时间来静心做好,不能任性,不能胡来。对教育,请多些理解,少些干扰;多些关注,少些干预。

建议:

1.加强统筹。由宣传部门牵头进行整合,规定其他部门进校园要求与形式,已在教材中体现的,一律不得拔高要求。各部门之间要相互沟通,达成共识,非得师生参与的工作能减则减,能不开展尽量不开展(例如“小手牵大手”活动合并成小册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翻阅,而不要一个又一个部门来打扰校园清净。)

2.注重实效。要遵循教育特点,尊重学校主体,减轻教师额外非教学工作负担,减少各级各类会议、无实质意义的培训以及相关检查。需要相关部门统筹安排,从源头上加以管控,切实维护师生利益。要注重实质性,建议主管部门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精简繁冗,注重实效,摒弃形式主义,尊重学校教育主体性质,剔除与教育教学关联不大的考评细则,加大对教育教学的实质性评价所占比重。减少资料准备,不列入各种考核。以此促使学校非教学任务的自然消减,促进教育教学教研的重新回归。呼吁政府协调教育、公安、科协、文明办等相关部门,将各种“进校园”资源进行整合,纳入校本课程,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3.遵循规律。自觉抵制,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关心关注教师群体,合理分配工作,明确工作量标准,科学配置师资,减少额外非教学任务摊派,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核心,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教研、培养学生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真正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

建议有关部门整合工作,减少走形式的、重复性的和其他不必要的评估检查,把学校和教师从应付上级不必要的检查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心无旁骛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时间,让教师能够安安静静地回归课堂,让教育单位保持自己独有的书香味,把必要检查、评估、验收、考评活动可放在假期中进行。

呼声在基层,根源在上头。作为身在一线教师的代表向各级党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大声呼吁:要切实减轻老师们的非教育教学工作负担,让老师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中来,使教育教育学真正的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