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嵊新区域协同发展相关问题的建议 | |||||||
|
|||||||
嵊州新昌历史同源、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过近几年的协同发展已取得了一些成就,在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布局、水资源利用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开展共建共享,如污水处理厂、500KV苍岩输变电、嵊新大道接线工程、日供水2万吨嵊新供水管网和嵊新海关、商检办事处等,以及正在建设的杭绍台铁路嵊新站和上虞——三门天然气嵊州分输站等等,但目前在推进两市县协同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 1.嵊州、新昌作为独立个体相对于全省来说体量较小,地位不高,竞争力不强,向上争取项目和政策支持力度缺乏,而且有时候各自发力,相互牵制。若能组合起来,两市县的总人口将能达到约135万,经济总量能达到近千亿,在全省就可能排进前十,地区城市竞争力能得到显著提升。 2.两市县的交通联系还不紧密,主要还是通过中部的104国道、官河南路(泰坦大道)和西部的蛟澄线进行联系,没有形成环线。同时,上三高速公路共同穿越主城区,对两市县的城市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割断了东西向交通的便捷性。 3.共享公用设施运行存在隐患。合建的嵊新污水处理厂污水主干管一旦发生问题,往往需要将上游的企业全部关停进行抢修。同时,雨量较大的日子,污水量较大,污水处理厂运行压力大。 4.水资源共享程度不同。我市处于嵊新的下游,水资源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但协调使用新昌县的水资源阻力较大。 所以,我市建议按省政府批复同意的《嵊新区域协同发展改革试点方案》中,“按照主城区相向发展的原则,优化嵊新空间布局,建设嵊新城市新中心,努力促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领域战略合作,实现城市服务能级有效提升,打造浙江东部重要组合城市”的目标,结合绍兴市在编的《嵊新区域协同发展空间规划》,就下一步嵊新区域协同发展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嵊州新昌两县市组合融入义甬舟大通道发展,共同建设自贸区和产业协作区。根据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战略需要,承接环湾区产业转移分工,依托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共建嵊新产业中心,应抛开行政界限等束缚,结合两县市资源条件来进行选址和用地布局。从交通便利性、土地适建性、辐射覆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分析研究,推进通道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打造嵊新协同发展产业带及保税区。 (二)加快嵊新区域交通网络建设。1.铁路层面,适时谋划金甬铁路复线工程(货运),远期将在建的金甬铁路提速为客运专线,进一步提高嵊州新昌的交通区位。2.高速公路层面,应抓紧开展上三高速公路改线迁出嵊新主城区的研究,将原高速线位调整为嵊新快速路或轨道交通预留廊道。 3.公路层面,加快构筑“一环、六通道”的嵊新交通网络。即形成527国道、蛟澄线、新蟠线、104国道、南部国道连接线组成的嵊新环线,在原有的104国道、官河南路(泰坦大道)、蛟澄线基础上提升或新增茶坊路——新涛路、雅戈尔大道南延和黄泽新昌连接线等通道。 (三)不断推进嵊新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为提高设施的共享水平,下一步应:1.综合协调水资源,明确新昌给嵊州的供水方案,解决嵊州未来发展的水源问题;2.推进嵊新污水应急池建设项目,在污水主干管附近建设系列应急池,以便更好的开展污水处理运行维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