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绍兴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的几点建议
发布日期:2019-04-04 浏览次数: 字号:[ ]

绍兴,一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持续滋养着绍兴人民的精神生活,孕育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大市,绍兴共有二十余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七十多个省遗项目和两百余个市遗项目。谁都不能否认,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绍兴的宝贝。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间美术、民俗等,绍兴特色味很浓。但遗憾的是,一个非遗集市只在中国文化遗产日这天“生存”了一天。绍兴一直没有能代表绍兴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虽然绍兴非遗市集每年都在搞,可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街区,注定了它只能堪堪影响到本地的、市集辐射范围内的一些人,也就是绍兴人,对于外地游客而言,如果不是正巧撞上市集举办日,那就是没有集中的地方去领略绍兴的非遗风情,当然想带些非遗的旅游纪念品回去,也找不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好好选购了。

那么何不将绍兴的非遗产品“集结”起来,办一个真正的非遗集市,使其成为绍兴特色和文化的展示处,成为绍兴一道新的亮丽风景线呢?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也是近年来的大势所趋,有了这样的一处固定场所,游客来绍兴,就能在非遗一条街集中了解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工艺美术、医药类等绍兴的传统非遗文化了。

绍兴还有许多未列入代表性保护名录但濒临失传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手工技艺项目也可展示。比如绢花制作、毛线编织、手摇纺棉等。去年,上虞地区的越绣,就走出了国门,展示到维也纳的会场、联合国的舞台上去了。

我们绍兴还有许多别的城市没有的非遗项目:譬如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绍兴花雕制作技艺、越王剑古法铸造技艺、会稽铜镜制作技艺、日铸茶制作技艺等,既显示了绍兴古老的文化,也体现了绍兴城市独特的内涵。而绍兴的根雕、木雕、竹雕、铜雕、玉雕、蛋雕,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刀画、剪纸、棕榈叶编织、竹编、纸扇制作技艺、扇艺、面塑、泥塑、戏剧脸谱等,也都技艺独特。各种各样的技艺在一处长期集中的展示,既是绍兴人才艺的表现,同样也是一道百花齐放的文化风景线。

现在有个新词汇,叫“逛吃”,顾名思义就是东逛逛西逛逛,边逛边吃吃喝喝,这不是“正中下怀”么!在绍兴非遗产品中,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也有很多呀:梁湖水磨年糕、香糕、红薯干、安昌腊肠、霉千张、嵊州小笼包、溪滩榨面,还有桂花糖(糕)、梁弄大糕等等。有这么一处长期固定的场所,不仅可以让人将绍兴味道尝个够,也能将绍兴特色看个够,将绍兴文化品个够,岂不美哉。

话说到这里,又要拿别人家来举例佐证我的想法了。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旅游风情街,这条街既成了城市特色风情风味的展示,也是外地游客了解这个城市的窗口。像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地都有特色风情的展示区和城市特色小吃的展示区,同时也是一个个热闹的商业旅游小部落。绍兴的风情到哪里集中展示,绍兴的特色小吃到哪里品尝?游客来绍兴后,想吃绍兴的风味小吃,都不知到哪里去,游客看看攻略,就认得一个咸亨酒店。而咸亨毕竟是高星级酒店,一般游客也只能是望而却步。看看绍兴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就是兰亭沈园三味书屋,想买点纪念品,买什么呢?总觉得绍兴的旅游少了一点什么。那么少了一点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这样一处集中的,集贩售城市印象特色“周边”的、领略绍兴非遗文化特色的、吃喝看赏与一体的,这样一条风情街。

绍兴的夜晚一直让游客感到很孤寂、冷清。景德镇的陶溪街却很热闹,现在的时代,故宫都有淘宝店、都开始卖周边文创了,绍兴怎么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旅游模式上呢?在热闹的旅游景点外围,建一条这样的非遗街,这是绍兴留住游客、吸引游客和配套旅游发展可以做的事,它也是城市在烹制旅游大餐时需要添加的佐料。不管是吃的、用的还是看的,让非遗活起来、也要让非遗火起来。

举个例子,56岁的黄校邦是绍兴市非遗项目戏剧脸谱的传承人,每天他在书圣故里蕺山街的老房子里,制作着戏剧脸谱。他在老房子里展示的戏剧脸谱,成了蕺山街的一个亮点。戏剧脸谱在那里展示出来后,效果很好,游客来看的很多,他们看到现场展示制作,都纷纷拍照。黄校邦的戏剧脸谱特色鲜明,地域文化很浓,许多游客看了后,爱不释手,也会购买一两个或者小礼盒带回去送人或收藏。杭州、山东等地都反复请过他去展示,还说免费给他提供场地。但我觉得绍兴特色,在绍兴展示更有意义。在老街区或者热门景点外围,搞一个文化风情一条街,像这样的非遗产品都来展示,这样游客既可以看老街看景点,又可以看特色文化,逛的累了吃吃喝喝,这条街的绍兴特色小吃就发展起来了,临走时还能买买买,带走一些文创产品,送人,那也是一种变相的宣传嘛。

那么这条街建在哪儿呢?我有一点薄见:书圣故里街区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但书圣故里西街一条街业态档次太低,低层次的小饭店、小杂货店与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不相适应,早应该对此业态进行提升。如果将绍兴非遗产品集中在书圣故里西街和蕺山街展示,不仅可提升书圣故里的业态层次,也能为书圣故里凝聚人气,带来活力。让非遗产品与老街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好思路。让书圣故里拥有绍兴的非遗集市,或者让府横街、府直街拥有非遗集市,那这些文化老街就活起来了。当然,老街面临着房屋产权问题,这会使得诸多计划无法实施。那么新规划一个也是可以的,只要能把这条街做起来,不管是加强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和激励,还是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或者发挥景区和非遗传承人自己的能力,打造出一个固定的长期的、集绍兴风味和小吃于一体的绍兴特色非遗集市,应该是可行的。

那么除此之外呢,我还有一个小建议,在这样一条街旁边,我们是不是可以打造一个非遗孵化园。众所周知,现在很多的老的非遗项目,都缺年轻的血液,传承传承,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的。就拿我自己从事的越窑青瓷来说,我们说传承与弘扬,继承与创新,不仅是要把越窑青瓷文化延续下去,更是要让越窑青瓷文化在今人的审美中,重新流行起来。非遗非遗,它不应当是一种过去的东西,它应当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东西,如果这种文化本身激不起年轻一代人的喜爱的话,它活下去,活的长久,是很艰难的。

非遗孵化园的意义就在于此。它相当于一个文化创意的产业园,这里提供非遗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岗位,也提供技术工种岗位,我们也不是把传承光喊喊的,年轻人找工作,那就给他们提供跟非遗产业文化创意相关的工作岗位,年轻人要前景,就给他们创造一个非遗产业的前景。比如绢花,绢花可以怎么搞商业,你做那种布艺的小本子,封皮用绢花工艺装饰,到了风情街或者电子商务圈,一本成本两三块的本子立马摇身一变给你翻上个好几番,这是一个文创文具的思路,那么你要是把它继续做,做成一个文创文具礼盒呢?那它的商业利润,只会比单品多。不要觉得这么做低端,做得好,就低端不了。故宫高端吧?故宫出的五块钱一张的书签,大家会觉得故宫这么做低端嘛?

有一个成语叫集思广益,非遗产业不能靠政府扶持活,所以它得做文创,不管是普通的还是高端的文创,做文创需要年轻人的思路想法,看到那些非遗项目么再度活起来,甚至火起来流行起来,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会不高兴么?就像青瓷,青瓷说到底它是一种器具,只有少量的精品才能成为收藏品,一种器具最好的出路,就是它足够流行足够受欢迎。唐宋那会儿青瓷这么受追捧,也不是因为它贵它少啊?是因为普通的青瓷又好看老百姓都喜欢,精品的青瓷得了上位者们的心呀。人手一个用起来,传承人们把好这些非遗产品品质的关,我们的非遗文化才能越来越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