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小码”撬动大民生 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新实践
发布日期:2025-04-22 浏览次数: 字号:[ ]

在浙江新昌,一块小小的二维码正悄然改变基层治理生态。从山区工坊到企业车间,从水库林间到村民院落,“代表码”成为串联民生诉求的直通车,构建起“指尖问需—精准解题—长效惠民”的治理闭环。

一码通民生:指尖连民心,“码”解难题

2023年起,新昌县大力推行“码”上数字化履职,代表“码”上亮身份。代表专属二维码张贴在乡镇代表联络站、村社公告栏、企业宣传窗等场所,群众扫码即可实现“24小时不打烊”意见直通。

当村民通过扫码提出“农闲增收难”的诉求后,县人大代表、沃洲镇龙皇堂村党总支书记许道建迅速对接义乌乡贤资源,将记忆靠枕包装工序引入村共富工坊。从6位留守老人试水到45人稳定就业,包装费从每件0.2元到日赚70元,不起眼的手工活累计创造58.4万件外贸订单,带动参与村民人均增收6300元。“现在工坊里唠着嗑就把钱挣了,可比晒太阳强!”村民王大姐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小码办大事”的真实分量。

码上优服务:从“企业跑腿”到“服务上门”

在企业喧闹的生产车间,“代表码”的革新效应同样显著。当新员工扫码反映“体检跑腿耽误工时”问题后,县人大代表王继阳立即联系县、镇医疗系统,推动成立镇职业病防治站。通过创新“移动体检车+智能排班系统”,175名员工仅用3小时完成全套体检,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80%。这种“厂区变诊室、班车间隙做检查”的服务模式,现已覆盖全镇12家规上企业。

数字赋能的乘数效应还在持续释放。依托后台数据分析,沃洲镇人大梳理出职工子女就学、异地医保结算等高频诉求23项,推动建成“15分钟产业工人服务圈”。2024年全镇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青年返乡创业率同比增长37%,“服务找人”的治理智慧正在重塑营商环境。

码链生态圈:从“普法进村”到“治理生根”

在钦寸水库畔的东郑村,一场特别的“森林法庭”诠释着数字治理的生态维度。针对村民扫码提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认知模糊问题,人大代表联合法院创新生态普法形式,将模拟庭审现场搬进松林。当学生们化身“审判长”审理危害野生动物案件,67岁的村民陈大爷终于弄清:“原来地头的红豆杉挖不得!”

这种沉浸式普法催生出“共联检察”观察员机制。45名人大代表担任公益诉讼监督员,通过“扫码报线索+专业研判+跟踪督办”,累计推动整治非法捕捞、林地侵占等问题32起。如今水库周边安装的23个智能监测设备,实时回传的数据既为生态保护装上“天眼”,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人心。

从民生小事到发展大事,新昌县的“代表码”实践揭示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密码:通过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将代表履职从会议期间延伸至随时随地,让民意收集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感知。这种“小事即扫、急事立办、难事攻坚”的治理生态,不仅织就共同富裕的保障网,更激活了县域治理的“末梢神经”,为新时代群众路线写下生动注脚。





来源:新昌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