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浅谈大禹精神对绍兴“五水共治”的启示 | ||||||||
| ||||||||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王利民
【摘要】传承弘扬大禹精神,是绍兴之历史使命和现实要求,推进“五水共治”需要学习和借鉴大禹精神。大禹精神对“五水共治”的启示,根在崇民,魂在创新,重在务实,贵在尚德。 【关键词】大禹精神 “五水共治” 启示
“茫茫九洲,维禹甸之。”大禹治水,历时十三载,足迹遍神州。因此,《左传·襄公四年》有“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之说。大禹与绍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绍兴三区两市一县中,平水、型(刑)塘、禹山、禹溪、禹峰、禹陵等与大禹治水、立国及后裔相关的地名分布十分广泛。大禹与涂山氏结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水、毕功了溪”,剡(了)溪两岸至今仍见当年大禹所弃之“石馒头”。《史记·封禅书》记载,“禹封泰山,禅会稽”,使会稽山得以成名且列为中华九山之首。大禹死后葬在会稽,大禹陵景区内许多历史遗迹、人文景致,如大禹陵庙、禹祠、窆石以及碑方题刻,不仅是历史见证,更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四千多年来,大禹陵一直是全国祀禹中心,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 禹风浩荡,禹魂长存。传承大禹精神,是绍兴千年不变的历史使命;弘扬大禹精神,是绍兴现代水城建设的迫切要求。尤其是在绍兴刚刚夺得“大禹鼎”、全力打响“五水共治”巩固战、攻坚战、持久战的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学习研究大禹治水,传承弘扬大禹精神。 弘扬大禹精神,推进“五水共治”,根在崇民。大禹是中国古代治水英雄,也是中国社会由部落联盟进入国家阶段的立国始祖。在四千年前那个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要完成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没有体恤民情之心,何以赢得人民的支持?大禹治水的成功、人民真正的拥戴,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大禹朴素的民本思想在治水、治国中的自然体现。大禹曾叹曰:“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此天所以为吾用也,生寄也,死归也。”《尚书·五子之歌》中也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借鉴大禹民本思想,推进当下“五水共治”,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爱惜民力、维护民利。体察民情,最直接的是沉下去走进群众亲耳听、亲眼看,了解老百姓对“五水共治”有什么需求、有什么不满、有什么困难,真正的民情,绝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凭臆想而能够得到的。尊重民意,最简单的是多做一些群众想做的、党委政府能做的、有条件做的事情,花力气做,努力做好;少做最好不做那些“只惟上、不惟实”,“领导喜、干部怨、群众骂”的事情,既吃力不讨好,也失了民心,失了党委、政府的威信。爱惜民力,最基本的是在出台“五水共治”各项政策、推进“五水共治”各项实事工程时,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好高骛远、贪大求洋,不能只顾完成眼前指标、不管留下长远隐患。维护民利,最要紧的是把好事办好,实实在在推进“五水共治”工作。防止出现应付工程、表面工程、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不能以“五水共治”的名义“挂羊头卖狗肉”,夺民利,加民害,不能因为一些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工作,干扰、影响正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 弘扬大禹精神,推进“五水共治”,魂在创新。禹的父亲鲧,曾用“湮”、“障”之法治理洪水,历时九年而没把水治好,被舜处死于羽山。年仅15岁的禹被舜委派接替其父治水重任后,通过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治水顺水之性,不与水争势,导之入海,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的治水方略。大禹治水,遵循客观规律,秉承自然法则,顺天地四时转换之宜,循“五行”生克制化之常;弃“堵”与“埋”之弊,取“疏”与“导”之法,因地制宜,疏堵结合,凿山泄洪,理水东流。在治水中,大禹虚心向当时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各民族学习,取其长,学其技,然后加以融会贯通,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具体的治水方法,指导各地治水,终于取得成功。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表现出的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一直影响并启示着后人。“五水共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光靠出大力、流大汗的苦干、硬干和盲干,肯定是不行的。推进“五水共治”,不能只提目标、光喊口号,不能只凭热情、光讲担当。既要有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也要有因势利导的科学方法。应根据山区、水乡和城镇、农村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治水重点和要求,确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思路和治理方法。“五水共治”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应调动市内外有关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参与全市“五水共治”中心工作,主动征集技术需求,研究破解治水技术难题,加快治水治污领域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有效形成科技治水的工作合力,全力推进绍兴“五水共治”工作从治标到治本、从源头治理到生态修复上持续推进。 弘扬大禹精神,推进“五水共治”,重在务实。史料记载,大禹在治水中,“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劳身焦思”,“薄衣食,致孝乎鬼神;卑宫室,致费乎沟洫”;“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承撬,山行乘辇”。《韩非子》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木畚,以为民先,服无完,胈体无生,虽臣虏之劳,不若于比矣。”大禹身先士卒、履遗不蹑,躬身行劳苦,为民解水害,风餐露宿十三年,终于“地平天成”,人民安居,天下安定。深入推进“五水共治”,是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关键之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各级政府、部门,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像大禹治水那样,讲实情、重实干、求实效。讲实情,就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懂得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充分考虑各地治水工作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治水要求、不同的经济基础,制定各地的治水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治水政策,切不可搞模式一样化、要求一刀切。重实干,就是要在办实事上花大力气,在求落实上下真功夫,出实招、真办事,要认真研究和解决“五水共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中,要严防出现劣质材料、偷工减料、粗糙施工、隐蔽排放等严重工程问题,要特别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工程的检查验收工作,切不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揣着明白装糊涂”、“开着眼睛说瞎话”,层层“欺上不瞒下”,最终把“五水共治”这件好事办坏,损了民利、坏了作风、寒了民心。求实效,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惟上只惟实,工作中要摒弃任务观点,力戒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努力做到做一件、成一件、好一件、赞一件。 弘扬大禹精神,推进“五水共治”,贵在尚德。大禹是在父亲治水失败被杀后,接替父亲治水。其治水压力、情感负担可想而知。但他能够做到既无畏惧,也无怨恨,以为民造福为己任,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彰显了其大仁大义和大爱。大禹身为华夏氏族部落首领、夏禹国国君,“服不精细,食不重膳”,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夏本记》曰:“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大禹自己也曾说过,“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这充分说明,大禹受到群众普遍拥护和爱戴,凭借的是其高尚的品德。这是在物质条件相当贫乏的情况下,大禹能够团结各部族群众,齐心协力,完成治水大业的根本保障。“五水共治”既是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工程,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事工程,更是泽被后世的德政工程。推进“五水共治”,不能“就水论水”。要通过治水,提升并检验绍兴干部从政道德水平。每一位参与“五水共治”的党员干部都应该践行“三严三实”具体要求,在工作中识大体、顾大局,担使命、讲责任,全力以赴,埋头实干,“吃亏”、“吃苦”,无怨无悔。要公正无私,真心为群众办实事、优服务,在大是大非上把握好自己,在小事小节上谨慎处理,严防一念之差、一时糊涂、一着不慎,而深陷腐败的泥潭。要以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凝聚人心、感召群众,在“五水共治”这个主战场上,创出不凡业绩。要通过治水,同步推进社会公德建设。重点加大水文化、水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养成亲水、爱水、惜水、护水的良好行为习惯。要长眼于建立治水长效机制,将“五水共治”相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尊规守法等方面的具体道德要求。 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及其精神,数千年来被后世的人们传颂不息。今天,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又开启了绍兴治水的新征程。让我们从大禹精神中获得启迪,汲取力量,以“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劲头,按照“戮力同心、清污夺鼎”“翻篇归零、勇夺第一”的要求,提振信心、鼓舞斗志,拉高标杆、补齐短板,真抓实干、勇于担当,誓将“五水共治”进行到底,再现绍兴水乡风貌,展示现代水城魅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